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未来最可悲的人,不是那些会玩的人,而是那 [复制链接]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往今来,对于“玩”的评价,大多是负面的,如“玩物丧志”“业精于勤荒于嬉”等等;可是,“玩”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是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罗振宇在《罗辑思维》中认为,未来最可悲的人,不是那些会玩的人,而是那些啥也不玩的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但审题没有难度。根据抓关键词法确定话题为“玩”,并围绕这个话题立意即可。立意角度,可褒可贬,亦可辩证而言。联系现实生活,我们一般不主张“玩乐”,正如材料所言“对于‘玩’的评价,大多是负面的,如‘玩物丧志’‘业精于勤荒于嬉’等等”,“可是”一转,才是写作重点,“‘玩’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是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可见,出题者的倾向性应该是认可“玩乐人生”,站在这个角度写作,更容易写出新意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这是任务驱动部分,没有限定文体,可记叙、议论、抒情。

现代教育家说:研究“玩儿”这一丰富的源泉,是我们的任务。以《中国古代漆器》《明代家具珍赏》《蟋蟀谱集成》《北京鸽哨》等“世纪绝学”享誉中外的文物鉴赏家王世襄,总结自己一生时说:“我这辈子没干别的,净玩儿了。”

立意提示:

1.我的玩乐人生

2.寓教于乐,多彩生活

3.玩出一个新世界

4.且学且玩

5.玩出成果

范文

“循”规与“玩”趣

俗语有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这话虽正确,但如果我们一味地循规蹈矩,未免太枯燥了。若能打开心窗,让思维的火花去碰撞、去交融,尽情地体味“玩”的乐趣,也许你会突然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明亮而美好!

写汪洋恣肆的文字,做化蝶的美梦,这是“可爱”的庄子。我们常常叹服于他的自由与潇洒,他用绝妙的文字与丰富的想象力刻画出了世俗的美好境界;相伴而行的生与死,人与物相互转化的哲理均生动地蕴藏于字里行间,可以说,庄子巧妙地将“循”规与“玩”趣相结合,又运用这一理念将灵感与才华发挥到了极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玩”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从现代看来,只要不因“玩”而沉沦,落入迷途,在适度的范围内为之,均可以发现其中“趣味”。极爱享受生活的作家蔡澜,阅历颇深,他的《“吃货”的嗜好》,一改旧貌,畅快淋漓,好玩得很。可以说他“玩”出了新意,实现了一种突破!

“玩”中亦有对现实的思考与对社会的问责。金圣叹在临死前的话语不禁使人猜测其平生放浪形骸的性格。然而,这不正是对当时专制制度以及人们的思想受到禁锢的批判与拷问吗?人们难道更愿意看到一个国家有难,而百姓依旧麻木不仁、各行其是的社会吗?于是涌现出许多批判性的文字,反抗主流,主张革新。

放眼当下,高楼林立的城市,车水马龙的街道,我们看到的是匆匆的人影。许多人背着沉重的负担,艰难地行走在高速运转的都市之中。也许他们为生活所迫,只能循规蹈矩,而长此以往,他们只会随波逐流,最终被生活淹没。试想,人群中若尽是急切的呼唤、焦虑的眼神,整个世界是否也如同天空被乌云所笼罩一般?拥有鸿鹄之志,整天努力奋斗,却丝毫不知“玩”趣之人,人生何其失败啊!

难怪有人说,未来最可悲的人,不是那些反抗主流、贪玩会玩的人,而是那些啥也不玩的人。

生活中我们要遵守规矩,但也要会玩。愿我们在高速运转的社会里,保持一颗执着而通达的心,按照规律运作与生息,同时善于享受和感悟生活,在和谐地将“循”规与“玩”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并列或关系式题目,暗含着中心论点:玩趣横生,快乐生活。开头引用“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点题,并引出下文,呼应结尾。正文主体部分先列举庄子的玩趣。由古到今,写到作家蔡澜“‘玩’出了新意,实现了一种突破!”由金圣叹的话语引出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从反面论证“不知“玩”趣之人,人生何其失败啊!”结尾发出号召“在和谐地将“循”规与“玩”趣相结合后,回归本真,静看花开”。摆事实和讲道理紧密结合,内容充实,论证充分,极具说服力和感召性。

可用素材:

1.当“玩儿”不陷于低俗时,它便是人生的奢侈品,是文化的摇篮床。

玩儿是一份热爱。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同冬眠的走兽一样,总想出去玩儿,把春日的阳光接到身上。孔子乐在暮春“浴乎沂,风乎舞雩”,甚至要唱唱歌“咏而归”。春游之乐跨越千年。清代《满井游记》的作者在早春郊游,赏玩的是林间走兽、对弈游人、驴上红装。郊外先迎来春天,这里比城中热闹、有生机,作者欣喜于春光,笔下字间溢满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于现今碌碌于城市中的人们,那份热爱常不得以被工作,被柴米油盐淹没,成了奢侈品,成了远方,似乎只有去丽江去九寨的度假才是“玩儿”。但这奢侈品其实就在手边。或一盆花或一卷书,集邮集烟盒集报纸。汪曾祺说:“人总要爱着点什么。”爱点,玩点,人生的美好在于这种“奢侈”。

2.玩儿是一份传承。不低俗的玩若再雅再专些便是文化的摇篮床。中国文人玩的最普遍的大概是诗词。从屈原身披木兰饮食朝露,到王羲之修禊日曲水流觞,更有宋人凡井水处能歌柳词。诗词发于心,本是自己写给自己或解忧或叙乐的。诗的功利性比起文章还是弱太多,更多人是在吟安一字,捻断千茎的推敲中“玩儿”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对和时常比独吟有趣。或同游或通信,作诗的人多了,诗便成了中国的文化名片。一些老戏迷“玩儿”着听戏唱戏,若少了他们文化中可能要失传了牡丹亭下的生命觉醒,夜奔梁山的无奈怨愤,四面楚歌中的深爱无悔。文物鉴赏家王世襄著多部“世纪绝学”成书,总结自己一辈子“净玩儿了”。他玩儿的事物中蕴含着文化,别说他著书研究了,光是多他一个来玩来爱便是一份传承。众人玩儿了千年的东西不就成了文化的载体吗?

只要不是沉迷不是低俗,玩儿不丧志,反而是个人也是民族文化的一口活泉。

3.韩退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古人因此而教子,让他们勤奋学习,怵惕玩乐。我认为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何谓“玩儿”?勤也是玩,嬉也是玩,两者之间的差别只是在于一个“业”字。“玩”,即对某事某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样的兴趣若置之于“业”上,则为勤;放之“业”外,则为嬉。“业”又为何物?如事业、主业、产业之类,就是正确的时间地点人物该做之事、该操心之物。

4.“玩”在业上,即为勤。人若用他无穷的兴趣化为无穷的时间和精力,再投之于该做之事上,必然会收获丰富的回报。文物鉴赏家王世襄沉迷于文物之乐,认为研究文物就是“玩儿”,于是写出世纪绝学。文物鉴赏对于他来说是“玩儿”,然而又何尝不是一种“勤”?吃货苏东坡酷爱美食,经常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研究,甚至发明了许多闻名古今的菜谱,比如著名的东坡肉。钱穆醉心于国学研究,闻一多“何妨一下楼”,这些将毕生精力投入研究的大师们被无数后辈敬佩,他们的勤奋研究学习在自己眼中只不过是“玩儿”,但在旁人眼中就是勤奋。因为兴趣所迸发出热爱,从而推动他们勤于业,收获丰富的成果。这就是“玩”在业上所益。

5.“玩”在业外,则为嬉。古人所说玩物丧志即是如此。实际上,“玩物丧志”的意思是“玩业外之物,丧失对业的志向”,从而轻则庸庸碌碌一事无成,重则有家国性命之虞。轻者如沉迷网络小说不可自拔从而学业一落千丈的少年们,他们的主业是学习,不将“玩”置于对学业的渴求之上反而置于本业之外,就是“嬉”而非“勤”,长久下去后果不堪设想。重者如沉迷于治国之本业外的皇帝们,他们所在的位置容不得一丝差错,一旦玩于业外必将乱国。天启皇帝酷爱木工,整天在皇宫中打造木器,不理朝*。若他是木匠,则玩木具为勤,体现工匠精神;但他贵为天下之主,“业”非木活而是国事,这样玩则为嬉。果然民怨沸腾,天下大乱。因此“玩”在业外,不堪设想。沉迷书画的宋徽宗使得靖康之耻发生,沉迷诗词的李煜也不得不接受“归为臣虏”“垂泪对宫娥”的结局。这就是“玩”在业外所害。

因此,我们更应该“玩”在业上,这样才能精于业。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业”毫无疑问是指学业;只要我们对学习怀有兴趣,抱有一种“玩”的态度,倾心并投身于其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一定会受益无穷。

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由于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不管古诗词或名言警句,只有挑选欣赏的句子,写出欣赏的原因,写出对古诗词或名言警句的感悟和体会。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原上寻找陈忠实

宿老师指导古诗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写作指导:关于C位,你怎么看?

届中高考写作指导:如果生命可以重来

宿老师写作指导:向挫折致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