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庄子》,在前两期的内容中我们对《庄子》作品的调性大致有了一个了解,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庄子》一书的历史流变。
中国古籍有一个很严重的通病,就是版本混乱,我们阅读古籍也最忌讳拿今天图书出版的常态去理解古籍,就拿《庄子》来说,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庄子》有十几万字,而我们今天的通行本《庄子》连7万字都不到,这意味着司马迁看到的《庄子》与我们今天的《庄子》很不一样。
汉朝权威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有52篇,我们今天的通行本只有33篇,分别是内其7篇、外15篇、杂11篇。很明显这种编排肯定不是《庄子》原貌,我们翻阅史料会发现今天《庄子》目录是由晋朝学者郭象确立下来的,而且那些不见的内容不是失传而是被郭象有意删除的。
我们常说中国古人崇古,但我们经常将古人的崇古与今天的崇古混为一谈。现代的崇古是保护古籍、保护文物,要极力维护古物的原貌。古人可不这样想,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只要有一个正当理由古籍不但可以删,还可以改。
我们纵观《庄子》学术史会发现删改《庄子》的不仅仅是郭象一个人,而是从古至今的学术风气。现在学者经常会看到古代某些典籍中摘引《庄子》的话,而这些话却在我们通行本中找不到,所以这些内容很有可能就是原始《庄子》的内容。
这种内容在专业学术界有个称呼叫做“佚文”,意思是丢失的文字。搜集“佚文”是古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工作,比如我们从各个时代的文献里去搜集《诗经》的“佚文”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诗经》的“佚文”很少,所以我们一贯说的孔子删订《诗经》的历史事件就很有可能是假的。
最早搜集《庄子》“佚文”的人应该是《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在他搜集的《庄子》“佚文”中有很多精辟的见解,却被删掉,这是为什么呢?比如给“自然”下定义,“佚文”说:“不知所以然而然,故曰自然”。这句话很明显与“道法自然”互相契合,但是郭象为什么要删掉呢?
他自己的解释是:庄子闳才命世,有许多英文伟词;但是这些文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很理解的,很多人就钻了这个空子,利用大家的知识盲区将《庄子》曲解,最终危害社会,所以这些文字有不如没有,干脆直接删除了。
郭象这番话最真实的反应了中国古人的思想与生存状态,我们常说的“奇技淫巧”本质上也属于这一类,只要是有可能引起民心不稳,解释无法统一的东西统统不应该存在,所以中国的古籍版本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没有一本古籍能够保持原貌不动流传至今。
原始版本的《庄子》我们如今肯定是看不到了,连它的作者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都没有标准答案,现在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庄子》内7篇的作者就是庄周本人,而后面的文章作者是庄周?还是其他人又或者其他一群人?就不得而知了。#庄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