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山海经为陶渊明晚年所作,内容大多是 [复制链接]

1#

《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字宙,不乐复何如。

《读山海经》仍为组诗,共十三首,为陶渊明晚年所作,内容大多是抒写读书的感慨。这里选录的是第一首,主要表现了作者隐居田园独自读书的乐趣。

开头两句写初夏诗人所居处的景致:“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孟夏,初夏;扶疏,枝繁叶茂的样子。初夏时节,草长莺飞,诗人房舍周围的树木葱笼青翠,枝繁叶茂,充满无限生意。二句虽是客观描写,却可以感觉到诗人愉悦的心境。置身于绿荫环绕之中,诗人仿佛也成为这大自然的一部分,以一种泯灭主客,俱物同荣的眼光来观照自然。“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在诗人看来,这茂密的枝叫使群鸟为之欣喜,因为它们有了托庇之所,恰如诗人也由于树木的妆点而更加喜爱自己的居所一样。

这种推己及物的感受,很容易使我们想到先秦庄子那个有名的濠上观鱼的故事。《庄子·秋水》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因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渡上也’。”

庄子所以能知鱼乐,便是因为他推己及物,将水中从容出游的小鱼作为体验的对象。陶渊明也是如此。从审美理论的角度说,这实际上是诗人主观感受的一种投射,一种情感的外移。或者如王国维所说,是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五句以下,转入写读书之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春季忙于耕种,秋季忙于收获,而入夏以后,正可有闲暇读书。

另外,居住乡间,路远巷深,也有少客人造访相扰。“颇回故人车”,意思是由于住处偏僻,常使得来寻访的朋友找不到而返回。与《移居》写与邻里交游之乐不同,此处说少与故人交往,意在强调有清静闲暇来读书,与《归去来兮辞》中说的“请息交以绝游”用意相同。大概陶渊明之读书,本意乃在消遣,所谓“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因此读书之时,不妨有酒相伴,书助酒兴,酒添书趣。

下文说的”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两句,意正在此。至于读书之时,微雨东来,好风与俱,为炎热的夏日添几许凉意,那更令诗人心旷神怡。

在如此宜人的环境中,诗人“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片刻之间便可遍游宇宙,怎能不让他感到莫大的乐趣呢?诗中说的“周王传”指《穆天子传》,“山海图”即根据《山海经》故事绘制的图,均为神话传说。“泛览”、“流观”,说明诗人只是随意流览,这恰是读闲书的方式。

也正因为如此,读书才成为闲暇时的一种消遣。

读书之乐在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中占有颇为重要的位置,陶渊明在其诗文中一再写到这一爱好。例如带有自况性质的《五柳先生传》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也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些,都说明陶渊明对读书的爱好,也都可以与此诗相发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