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陈鲁豫文铮对谈当文学遇见咖啡 [复制链接]

1#
武汉白癜风研究所 https://m.39.net/pf/a_4692533.html

对谈人:陈鲁豫(知名主持人)、文铮(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时间:年6月25日

地点:朝花夕拾·文创咖啡供销社

陈鲁豫:我们今天谈论的话题是文学与咖啡。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所以很多人都认为鲁迅不喝咖啡,但当我看鲁迅日记的时候发现,其实他是喝咖啡的,甚至在年6月26日的日记中,鲁迅先生说他去看一个朋友的时候,喝了一杯冰咖啡。我当时有点诧异,觉得即使鲁迅先生喝咖啡,也会选择一杯热饮的。

文铮:其实我也觉得,可能鲁迅先生喝一杯espresso(浓缩咖啡)会让我们觉得与他的形象更贴合。看来冰咖啡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了。

陈鲁豫:所以我今天向鲁迅致敬,也在这里点了冰咖啡。您提到了espresso咖啡,这是个意大利语词吧?

文铮:是的,这个词本身是“快速”的意思,一个多世纪前,意大利人发明了一种新的咖啡机,把萃取高浓度咖啡的时间大大缩短,让人们在咖啡馆里的等候时间从原来的好几分钟缩短到几十秒,所以这样做出来的咖啡就叫espresso。那时正好也是人们歌颂高效机器生产和快捷生活节奏的时代,尤其是未来主义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向往科学、机器、速度与激情,所以都想着坐在espresso的快车上,读着espresso的快报,喝着espresso的咖啡,一起奔向未来。

朝花夕拾·文创咖啡供销社

陈鲁豫:伟大的作家无论中外,好像都爱喝咖啡,据说巴尔扎克一生喝过几万杯咖啡,特别是在他写《人间喜剧》的过程中。我也算了一下,我喝咖啡28年,如果每天两杯,可能已经喝了两万多杯了,您呢?

文铮:我这个爱好者还真是不太够资格,因为我在家喝茶,只有路过咖啡馆或去咖啡馆见朋友的时候才喝咖啡。关于巴尔扎克写《人间喜剧》喝几万杯咖啡的事应该是茨威格写《巴尔扎克传》的时候说的。巴尔扎克对咖啡完全是依赖,但是他没办法。与其说他热爱写作,不如说他不得不写作,因为他欠债太多。他的生活方式,如果用“堕落”这个词来讲好像读者不能接受,但是如果以现在人的标准来看,他的生活方式的确不健康:他靠写作来换取稿酬,拿到稿酬以后会出去花天酒地,把钱挥霍一空。其实他没有什么经济头脑,刚刚出道的时候也想做生意,比如开印刷厂、铸字厂,但事实证明,他的头脑只适合写小说,除了写作他做什么都不行。他一辈子都在拼命写作,《人间喜剧》一共写了90多篇,里面有多个角色,只要是一个平时写点东西的人就会体会到,这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拿咖啡这种“黑油”来为自己提供能量。

陈鲁豫:很多人都说,还有一句关于咖啡的名言也是巴尔扎克讲的:“如果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如果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我看了两本《巴尔扎克传》,都没有找到这句话。一个是茨威格的,里面没有这句话。另外还有一本是年人民文学出版的《巴尔扎克传》,作者叫安德烈·莫洛亚,也没找到这句话。但我发现,其中一章写到当时巴尔扎克的一个赞助人——贝尔妮夫人,她说巴尔扎克不是在伏尔泰咖啡馆,就是在法兰西剧院附近的另一个咖啡馆和朋友相聚,但这个句型和人们常说的那句完全不一样,所以也不是这句话。

文铮:这种现象特别常见,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做比较文学的人而言,比如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你问英国人,甚至问英国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他会告诉你,这句话很正确,只是他们从来没听说过。意大利有一个研究卡尔维诺的教授,他问我说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讲了一个庄子的故事,你能帮我查一下出处吗?这个故事说国王让庄子画一只螃蟹,庄子说要画得惟妙惟肖至少要五年时间,而且还要了很多的润笔费。国王等了他五年,到了时间去找他看,结果发现他根本没动笔,什么也没干。庄子说螃蟹太难画,如果要画好还需要五年,结果十年以后国王找他说你画得怎么样了?庄子大笔一挥,顷刻就把螃蟹画完了,栩栩如生,国王叹为观止。教授说这就是你们庄子的故事,我说庄子什么时候画过螃蟹啊?但是,所有看过卡尔维诺这本书的外国人都认为这是庄子的故事。这不是和我们说的巴尔扎克去咖啡馆还有哈姆雷特的典故一样嘛。

朝花夕拾·文创咖啡供销社

陈鲁豫:但这句话特别符合金句的模式,看来这个世界上经常出现被人误引、误读的金句,刚才说的鲁迅、王尔德都在其列。

文铮:其实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下,这种现象会经常出现。但是这样的话,如果我们把它保留下来,然后归还给原来那个语境中的人们,比如把巴尔扎克与咖啡馆这句话还给法国人,没准以后法国人再写巴尔扎克传记的时候,就会把这句话搁进去——文学史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有新的内容融入。

陈鲁豫:说到咖啡与文学史,我读过一篇文章讲咖啡馆对英国文学的改变,特别有意思。文章说在17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同样描写一个场景,法国人一页纸能写完的,英国人可能要用三页纸,因为英国人比较孤独,他会用更多的时间喃喃自语,作长篇的内心独白,所以在文学作品当中这样的独白会被不断放大。但是在咖啡馆文化流行以后,这个公共空间让人和人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与互动,书面化的长句子逐渐过渡为口语式的短句子,而篇幅也大大缩短了,这个改变慢慢让英国人的写作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文铮:的确,环境和气候对一个民族性格的影响太大了。我以前在意大利读书和工作,地中海阳光非常充足,非常温暖,所以意大利人一天到晚都在广场上有说有笑。可是到了英国以后,发现人与人之间彬彬有礼,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人们见面聊天也只是短短几句而已。难怪有人说,咖啡馆的出现改变了英国的文学:因为作家开始相互交流了,而文学也开始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不是单方面的思考和输出,那种自言自语的现象也少了。

陈鲁豫:咖啡馆不仅造就了文学家、改变了文学,对于新闻业的发展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是学新闻的,对这一点尤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