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10本好书 [复制链接]

1#

一个人生命的铸成,需要无数生命的支援、补充、滋润和蕴化。

一个医者的合格与成熟,需要知识与实践的支撑,也需要与周围的人不断地沟通互动,建立起共同面对疾病的医道。

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

1.《医学的温度》

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

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意义如何?

精准医学的时代到来了吗?

如何对待过度诊断、过度治疗?

怎样认识医学的来路与归途?

我感谢生命中的许多“偶遇”,这些“偶遇”让我悟到医道中的一些基本情理。60多年前照看我的护士,50年前感谢我的那位农民老伯伯,40多年前我在农村遇到的那些病人,大概许多都已经离开人间了,但是他们留给我的记忆,已经变成了我对医学温度的体验和理解。

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

2.《一生一事——顾方舟口述史》

年度中国好书

一位九十高龄仍心系免疫事业的病毒学家一段拯救千百万人却鲜为人知的尘封往事

历时四年,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

访问并整理成书

往返京滇,走访顾方舟先生多位亲友

以求全景呈现历史

一个让中国远离小儿麻痹症的人

“糖丸爷爷”顾方舟

20世纪50年代,有一种病在国内流行很厉害,这就是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它可能引起轻重不等的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这种病多发于七岁以下的儿童,有些孩子可能因此手不能动了,有些可能不会走路了,最严重的是没办法自主呼吸,而且一旦得病就无法治愈。顾老记得,有个家长背着瘫痪的孩子过来找他说:“顾大夫,你把我的孩子治好吧,他以后还得走路,参加国家建设呢。”他当时只能遗憾地回答:“太抱歉了,我们对这个病还没有治愈的办法。唯医院去整形、矫正,恢复部分功能,要让他完全恢复到正常不可能。”他看到那个家长的眼神马上黯淡了下来。

3.《用心:神经外科医生沉思录》

年中国好书

医生与患者

健康与疾病

生命与死亡

世界神经外科知名专家

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教授策划

世界叙事医学领域的前沿性探索

十余位神经外科医生真情口述

走进医患之间感人的生命故事

4.《医院的故事》

本书以短短三百多页的篇幅,将医院几百年的历史和重要人物一一介绍,读者将会发现,一些我们现在视为平常的医生常识原来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医院感染控制之父”塞麦尔韦斯穷尽毕生之力再同行间推广洗手的重要性,但却被人排挤,郁郁而终,“护士之母”南丁格尔的护理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我们要珍惜得来不易的成果。

5.《美国的痼疾:一位历史学家对疫情的反思》

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病中沉思录,笔锋直指美国医疗系统之痼疾顽瘴。

原书曾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位列亚马逊医疗类排行榜第1名,社会研究类第2名。

年12月底,由于阑尾破裂引发肝脏感染,蒂莫西·斯奈德不得不在康涅医院度过一年的最后几天,在推动他思考的“愤怒”中迎来被新冠疫情缠绕的年。在一连串轻率、敷衍又被新型冠状肺炎搅扰的就医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自己身处的国家一直将医疗护理确立为基本权利,其医疗护理系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问题重重,甚至积重难返。病愈后,他结合自身生命经验,对比过去在他国医疗系统的体验、观察与反思,对美国利润至上、效率低下,专业意见被轻视,科学逻辑不断被政治左右的医疗体系,写下犀利而沉痛的呼吁。

6.《瘟疫与人:历史的启示》

从历史中收获对当下疾疫的启迪

约请活跃在医学史、疾病社会史

与公共卫生防疫等领域的优秀学者

以“瘟疫与人”为主题

提供多向度的历史与思想背景

本书代表了疫病史研究的新成果,其出版能够促进学界对中国社会卫生现代性与公共性的思考,有助于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框架,树立文化自信,服务新时代国家社会的重大需求,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院长、长江学者)

本书以全球视野考察近世以来人类与疫病之间的关系,比较东西方国家应对疫病的经验与举措,亦为如何将尊重个体生命与社会公共卫生相结合、促进入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历史学的思想智慧。

——王利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长江学者)

病毒将人类禁足于钢筋混凝土构建的“牢笼”之中,却给历史学者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田野考察”的机会:作为当事者、局内人,观察、体验对由疫情揭开的人间万象,进而使我们对历史,尤其是长期以来被遮蔽的瘟疫与历史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认识。历史与现实交相激荡,共同推进世人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思考。

7.《西医的故事》

人类与疾痛、死亡周旋的智慧

入围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

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协会、百道网

《新京报》月度好书榜

当代法国医学界三位泰斗与法国著名史学家伊万·布洛哈尔一起,考察了所有可以找到的医学文献,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家联合医学图书馆到私人图书收藏家,引领读者共同探索和思索西方医学的发展历史。

关于“气质”的故事

“我将清白和纯洁地生活和行医。”这是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名言。

希波克拉底认为,血液来自心脏,黄胆汁来自肝脏,黑胆汁来自脾脏,黏液来自大脑。在产生于心脏的能量,也就是先天之“热”的影响之下,体液在身体中循环、混合。人吃下的食物再产生体液。

8.《从中医看中国文化》

了解中医,是认识生命、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入口

中医不只是看病把脉的技术

中医与儒道是国学的一体两面、不可偏废

找回对中国文化的“敬畏意识”

共同对着文化存有意识而新奇惊讶

1.中医(广义)的《黄帝内经》也是政治智慧之书。它是一个侠的世界。治身、治国二而一。医者意也;政治也是一个“意”。《素问》无疑的应与《论语》、《庄子》、《红楼梦》成为中国人的生命经典,终身以为师资。

2.今天我们重新理解中国文化,不能只提倡儒家哲学为主,那即是一座倒立的庞大金字塔而无法立起来。通过中医的历史“移感”重看自己的文化是一种方式。

3.群众人只顺服机器、技术的身体感,与抽象计划的生产模式。群众人逐渐失去了“位格”(personality),失去“人”的存有价值。大陆新一波文化工程是对物化(fetishized)的人及其关系的救赎。这是中国梦。

4.“熟悉”(heimlich)不仅是中国文化中隐藏的一面重新理解。熟悉也有“本土的”意思,中国的本土。理解中国文化必须“中国化”。

5.换言之,从医疗看中国历史,一方面是竭力从为数庞大的医疗(含养生)文献中挖掘基层社会的心态与生活,另一方面这些研究也必须建立在更缜密、更深入的对上层文化的洞见。

6.总结而言,依托的知识形式蕴含古代君、师合一,以及医术特殊的作者观,即圣人不只是知识的创造者,也是知识最重要的仲裁者。

9.《抗癌前线:一个人的革命》

癌症已经从人类最不懂的主要疾病

变成了人类最了解的疾病

癌症是人类最为古老,也最为顽固的敌人,被视为关乎生死存亡的人类疾病。今天,尽管病症仍不可全然治愈,但是我们对其本质的理解出现了革命性的进展。我们正在从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时代,过渡到癌症管理的时代,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

10.《刀下人间:一个外科医生的手记》

医院里的人生百态

窥见人性的幽微与丰美

看到外科医生工作背后

有血、有泪、有感动、有沮丧

有人为了把病养大而迟迟不就医,有人为了领取保险金而要求医生谎报病情,有人专门制造假车祸来诈财,有人一辈子病痛缠身却毫无怨尤,有人在患难之中见证了真情……一幕幕的悲喜剧每天在诊间里不断上演,于是我放下手术刀,拿起了惯常用来填写病历的那枝笔,记录下听诊器永远也听不到的真实。——作者刘育志

延伸阅读:

《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

医生和病人共同谱写的故事

展现三百年前复杂而多样的医疗情境

尝试捕捉当时医生与病人的活动与互动

为当下医患关系的改善提供历史镜鉴

《伟大的医生:一部传记式西方医学史》

医学人文课程推荐教材

献给广大医学院校师生、各类医务工作者

所有关心医学的人

集医学史料与专业评论为一体

汇集各个时期医学领域巨擘

了解疾病,理解医生

以积极的态度做好病人

《世界历史上的疾病与医学》

世界史专题研究领域的里程碑之作

从宏观角度对世界上已知的医疗系统进行了考察

人类医学实践由医生和从业人员共同塑造

还在大量的原创性研究的基础上指出

全球化对当代疾病与医学的影响

《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

认识古代传染病防治体系中

官府、医学家和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宋代社会的反应机制

防治措施的发展脉络、历史经验和教训等

以宋代发生的次疫病为研究对象

首次系统研究宋代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

《医学人文演讲录》

一本充满温度的医学人文读物

对于培养富有人文情感和精湛医术的

医学研究型人才

扭转我国医学人文缺失的现状

具有特殊的意义

王蒙、周国平、李强、厉以宁……

论题涉及医学与科学技术、医学与哲学

医学与文学艺术、医学与社会、医学与经济

医学与法治、医学与军事、医学与历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