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庄子天道第十三》:
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为:“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而不胜。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为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幾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仿德而行,遁遁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老子说:“请问仁义是人的天性吗?”孔子说:“是的。君子不仁爱就不能成功,不仗义就不能生存。仁义是人真实的天性,又将怎么样呢?”老聃说:“请问什么是仁义?”孔子说:“心中与人同乐,相互友爱大公无私,这是仁义的情欲。”老子说“咿呀!接近后话后说了。相互友爱,太不切实际了。因为上天大公无私,于是产生出人之私。先生想要使天下人不失去养育吗?那天地本来就具有恒常之道了,日月本来就具有光明了,星辰本来就具有行列了,飞禽走兽本来就具有群体了,树木本来就具有直立了。先生也仿照道德而行进,逃避尘世而快步奔走,已经达到了,又何必竭尽全力高举仁义?像是击打着鼓去寻找丢失的孩子。咿呀,先生扰乱人的天性啊!”
由此可见,仁义是人的主观意愿,带有社会属性。仁义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扰乱了自然之道。老子是提倡自然之道的,而孔子想用仁义替代自然之道,相当于缘木求鱼,不能达到目的。
《庄子》中有一处很可疑,即老子称孔子为“夫子”。“夫子”是古人对老师的尊称,而老子是孔子的老师,怎么会称孔子为“夫子”呢?孔子的弟子一般称孔子为“夫子”。《论语微子篇第十八》: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庄子是尊“老”的,对孔子既有赞扬又有批判,立场是正的。在战国时期激烈的儒道相争中,儒家是占上风的。所以《庄子》这里很有可能是后世儒家做了篡改。
在文字上做文章,孔子“烧书断史”修《春秋》开了先例。而孔子诛杀少正卯,则开了“文字狱”的先河。孔子是一高人,绝非圣人。
社会思想兼容并蓄,则多正人君子;专制压抑,则多强暴、奴才。人的天性具有人性与兽性,扬善抑恶才是人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