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样治疗最快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4/5596686.html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飞舞的一只蝴蝶,自我感觉真是快意极了,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了。可是突然就醒了,看见自己分明还是那个僵直卧在床上的庄周。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了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化为了庄周呢?庄周与蝴蝶,必定是有分明的,这种物我的转变就叫做“物化”。
自从知道了这个名叫庄周的男人后,我就时常看到自己变成了那只翩翩起舞的蝶,这样的梦是常做的,而这些不真实的梦,它们都飘浮在轻如丝缕的云端之上,心绪在那时候都是畅然的,在梦里,有了像蝴蝶一样轻盈的翅膀,少了那副笨重的身躯,还有那颗迟钝的头颅。
身体与梦境经常徘徊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有时会分不清哪是现实,哪又是梦幻,哪一个是真实的自己,而真实的自己又是谁呢?是那个叫着张三或李四的名字,长着大众化的脸庞的人吗?
对于哲学自己是不懂的,只知道那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平日里读了中国大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也看了国外最有名的哲学派始祖苏格拉底的一些著作,还看了很多庄子的著作,可是,人却是蠢笨而愚钝的,什么是哲学呢?还是一头的雾水。
今天,我就把这三位大师的思想拿出来分享一二,以供大家一娱。
老子,减少私欲,知足不争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楚国苦县厉张曲仁里人,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生卒年月不详,大约在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间,而在公元前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的周王室发生了争夺王位的内战,长达五年的内战以王子朝失败而告终,王子朝失败后,把周室的典籍都带去了楚国,老子所掌管的图书也被带走,他就被罢免而回到了住所,最后,又受到当局的迫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在他西行要去秦国时,关令尹喜请老子留言,故得老子写下字的《道德经》。
在《道德经》里老子提倡人们要减少私欲、知足而不争,他认为理想的政治是无为而治,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根源,他认为“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老子的道是一种超形象、超感觉的观念性的存在,是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没有味道自然而然的东西。
说真的,初看老子的《道德经》真是一脸的迷茫,什么是道?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大到天地无法包容,它又小到细微无法辨析,因为无形所以无法把控,我们人类啊太喜欢抓住能看得见的东西,只有把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放在手心里,才能体会到那种拥有的快感。
其实,我很赞同老子的“知足而不争,减少不必要欲望“的观念,人性在善与恶间无形的变化,此起彼消,而欲望是恶之本源,当然欲有好有坏,但是如果坏的欲望超越了善的底线,那么它就会如同野草下的火焰,最后只有燃烧尽自己方能解脱一切。
当然,老子也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变化的,在他看来无为正是为了有所作为,这本书我是看了好几遍,但还是没有领悟到他的真谛,而对于老子本人来说,总觉得是一个白发老颜有些怪异的老者,而他的思想像他的容颜一样的老旧,自己怎么样都无法走进他的内心。
苏格拉底,我是一个一无所知的人
有时候真是无法想像,苏格拉底是和老子只相差多年的人,在自己主观的印象里,感觉老子要比他老太多了,一个好像一直是一位老迈的年长者,而另一个则是一个中年的胖子。
苏格拉底的生卒是公元前年-公元前年间,他可以说是整个哲学界中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了,他从未留下任何的文字,却是对欧洲思想的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他生在雅典,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大部分都在市中心广场与市场等地方,与他遇见的人闲谈,有时候他会好几个小时不动地站在那里,像一个呆子一样地思考着问题。
在当时他就被人看成是谜一样的人物,在他死后更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我看过一些资料说他是一个长相很丑的人,说他肚子大、眼睛凸、而且还有一个狮子一样的鼻子,但是,他的性情却是极为可亲的,而我们之所以现在知道一些苏格拉底的情况,只是因为他的弟子,柏拉图的著作,柏拉图曾撰写过几本《对话录》,他用类似戏剧对白的方式来讨论哲学,但是,我认为苏格拉底本人究竟说过些什么,会一直成为一个谜团。
他与老子是不同的,老子沉迷于他的道理,沉默着关闭着无为着,而苏格拉底却是一直在畅谈着,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在与人谈话的过程中看着无意要指导别人,事实上他给人的印象却是他想从和他谈话的人身上能学到些什么,所以,他并不像孔子一样给别人讲课,而是他在与别人进行讨论。
他在刚开始与人谈话时,好像是一个一无所知的愚人,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他就会设法使他的对手承认自己的理论或观点是错误的,最后,对方词穷之际,不得不认清是非与对错。他是那种假借自己的无知的方式被后人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这使得他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
所以,最后那些和他谈过话的人都被当成了出丑的对象而被别人耻笑,到了后来愈来愈多的人视他为眼中钉,特别是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而他还在自嘲道“雅典是一匹驽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着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苏格拉底还说过一句比较出名的话就是“我只知道一件事情,就是我的一无所知。”
他以他的无知来应对人们单纯意义上的有知,他早就看清了事物的本质,就是空空如也,人们都不愿承认自己的无知,认为自己像表面看起来那样的什么都知道,在大自然面前其实人类永远都是无知的,而人们往往都看不清这些,所以在当时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但是,他却把他的思想永远地留给了人间。
我还比较欣赏他的另一个观点,他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一个人如果在撒谎、舞弊、中伤害别人,而他们本身也深深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对的,那他们就永远也不会获得快乐!
庄子,因循变化,自然而然
庄子(约前-前),是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对于这个男人,自己心里总是会抑制不住的喜欢,他不像老子那样老气横秋,也不像苏格那底那样丑而多言,他像一个翩翩的公子,化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所以,对于他的书自己是有些偏爱的,也比较欣赏他的“因循变化,顺其自然”的观点。
读他的书可以说是一种享受,既不晦涩也不深奥,它们是生动而活泼的,它们是一个个鲜活而能看得见的,他的蝶与鱼就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第一次提出了寓言与小说的概念,创作了近多个寓言故事,他开创了以虚构的手法,来反映现实和表现想法的先河。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对生死的执着,放下那些功名利禄的束缚,可以暂时与俗情的世界绝缘,忘却知识、智力、礼乐、仁义,甚至是我们的躯体,达到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自己很喜欢他的一篇寓言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说:“您看白鱼悠闲自在地游水,这是鱼儿的乐趣啊。”而惠子说:“您不是鱼,哪里知道鱼的乐趣呢?”庄子又说:“您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乐趣呢?”惠子说:“我不是您,当然不知道您的想法,您原本也不是鱼,所以您也不知道鱼的乐趣啊。”庄子说:“还是从我们开头的那个话题说起,您所说‘您在哪里知道鱼的乐趣’通过这句话,就已经说明知道了我晓得鱼的乐趣才问我的啊!”
这个故事很有趣,他说明了人的主观认识能力与知识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没有客观的标准,所以知与不知是不能证明和区分的,没有客观标准的东西,就没有讨论对错与真假的必要。
写在最后
说了那么多,那什么是哲学呢,自己实在是愚钝也解释不清楚,只能片面地理解为“我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特引用以下片段进行正解:
哲学一词,中文最早使用于19世纪末、从日本的汉文哲学使用引用过来,是philosophia(热爱智慧、追求真理)的日本汉文翻译,词义是以辩证方式,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是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方式。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本源)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哲学(英语:Philosophy,源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按照词源有「爱智慧」的意思。在学术界里,对于哲学一词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也预见不到有达成一致定义的可能。单就西方学术史来说,哲学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涉及等概念。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
其实何为哲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生活的态度,是遵循自然还是放下不争?是感受到自己的无知从而虚怀若谷?还是盲目的自大肆意的妄为?
人生其实不长它就在短短的须臾间,让我们放下那些沉重的负累,好好地、开心地、自由自在地活好自己的每一天吧,怀着一颗敬畏自然的心,心存善念爱自己、爱家人、爱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