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几代都是厨师。
无论乡间走席,还是喜丧大宴,能请到郑家人,都是很有面子的事。
到郑范这里,已是九代大厨,声名远播。
但在郑家为郑范隆重举办的成年宴上,郑范却说出了自己的决定,他不想当厨师了。
或许是从小家里人都忙碌,无暇关爱他,或许是闻到家人身上的烟火味道让他反感,总之,他告诉太爷和本家爹爹,自己想去外地游学,不当厨师了。
高朋满座,顿时鸦雀无声。
整个宴席就像演了一出闹剧,在太爷爷举着拐杖追打他中落下帷幕。此后,在郑范要死要活的坚持下,家里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许他出门去历练三年,但如果三年后还是不喜欢,那就到时候再议。
因为家长也知道,如果她不能回心转意,说什么也没用。
第二天,在爹爹板着脸,妈妈哭哭啼啼中,郑范离开家。
他很开心,看外面的一切都觉得自由。出了村,离开镇,路过城,一路步履轻松,和善与人相处。
这些年,郑范一直被当做少爷养着,既不懂人心,也不明事理。在那些老江湖眼里,这就是只光板板的大白羊,所以他刚刚出了省,身上的银钱就被骗了个精光。
凡事有两面性。虽然少爷没吃过人间苦,但也不会自轻自贱。没钱也少了烦恼,没有金银坠着包裹,反而觉得一身轻松。就这么带着几件换洗衣物,继续游走天下。
每到一处,就去当地出名的饭店应聘烧火工,无有不中。
说起这个,郑家几百年的当厨传承,是实打实的操作。民间宴席里做菜,用火是第一要务,而郑家的火控,是数得着的厉害。
十几年来,在家人的指点和要求下,郑范就练好了这么一门手艺。因为太爷爷说了,控好火,这道菜没做都成了。即使他样子傻乎乎,像个地主家的傻儿子,但只要到了后厨,抄起火棍,再挑剔的大厨也会点头认可。
某天晚上,郑范失眠了:他离家是为了不当厨子,但现在还是在酒楼的后厨忙碌,这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样。
翻来覆去睡不着,直到天亮。
第二天,郑范不当值,听说城里来了马戏团,就去散心。
猴子,白马,小丑,美人都是其次。但会喷火吐炎的力士一亮相,就吸引了他。
他觉得那种控火技巧,强自己十倍百倍。
于是回去,就向饭店辞行。
马戏团的班主也是纠结,一个莫名其妙的小年轻说自己是厨子,要入团学艺,而且说不要钱也行。
纠结半天,为了省钱还是留下了他。
从那时开始,郑范就跟着马戏团跑江湖。
喷火力士觉得他不错,也愿意教他技巧。但奇怪的是,郑范就是学不会,只要点起火,他总想调节火焰大小,总想安全第一。
后来,他在马戏团里本来负责的做饭都不会做了。只要点起火准备做饭,就会想起力士教给自己的技巧和经验,不是会去吸火,就是会一口喷灭,变成了“熄火”。
未到一年,一身破烂的郑范被好心人送回家。他神志不清,总是念叨着“不应该啊,不是这样的啊。”
请过多位名医治疗,也不见效果。
……
邯郸学步,是实力跟不上雄心的悲哀。
————
系列故事(三十三)“邯郸学步”。
成语出自明代沈德符《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的长处也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