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奇想,每天读一点经典国学,之前读《论语》,没坚持下来,这次从《庄子》开始,慢慢读,慢慢领悟,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最好能有自己的感悟。
这本《人间逍遥游》以《庄子·内篇》为底本,北大青年作家、古典文学学者陈可抒从思想、文化、艺术、人生等多方面,进行了旁征博引式的注释和解读,有深度、有角度地对庄子的文章进行了现代性的思维扩充。
如何才能够“逍遥游”?
庄子的答案是:要认清大小的本质,要明了自己的位置,要知晓自己的不足,要开拓思路、追求更高远的境界。
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意思是: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成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庄子》的开篇用极“逍遥”的方式讲了一个“游”于世间的故事。
这段包含了如下含义
/p>
其一,小即是大,大即是小。
其二,小大将转化,事物会成长。
其三,名称只是代号,内涵才有意义。
“北冥虽大。岂是囚我之所?”是第一种视角,讲述者点出问题的内核。
无冥,暗示为“地池”,南冥,明示为“天池”。
努力追求,由地徙于天,便是人生的源动力。
庄子在开篇即寄寓主旨,隐隐抛出“人要去往何方”的大命题之后。又从各个角度对此加以用释。
庄子一生向往和追求的无所待(不依靠外界客观条件)的绝对自由,否定有所待的有限自由。他在《庄子·逍遥游》里,描绘了一个硕大健飞的大鹏鸟形象,来证明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有所待的观点。
二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干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意思是:《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这里是第二种视角:旁观者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