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pf/a_4440903.html列御寇,人称列子,主张贵虚,庄子在本章中宣扬养神于心、无能而能的观点,信囗道来,妙笔成趣。
一、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以外镇人心。
内心的情感有症结而不化,外表流露出来就形成光采,以此征服人心。
二、莫觉莫悟,何相孰也?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不能相互觉悟,又怎能相互深知呢?有技巧的人操劳而巧智的人忧虑;无所能而能的人无所追求,饱食而不受外物拘束地遨游,飘飘然就像没有拴住的船只,内心虚空而自在遨游。
三、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彼故使彼。
造物者给予人的,不是给予人为的东西,而是给予人的本性。人的天性使这个人成为这个人。
四、有德者以不知也,而况有道者乎?古者谓之遁天之刑。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
有德的人不执着于有德,何况有道的人呢?古时候所说的自以为是、违背自然,会招致天的刑罚。圣人安于无为,不安于人为;常人安于人为,不安于无为。
五、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至人,天而不人。
认识道很容易,默不作声得道很困难,认识道而默不作声,这是“之天”——合于自然;认识道而说出来,这是“之人”,合于人为,古时候的至人,上合于天而不逐于世俗。
六、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故多兵。
圣人把必然的事情当成不必然,所以不会出现纷争,常人把未必要做的事情当成必然,所以经常引起不断的纷争。
七、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敝精神乎蹇浅,而欲兼济道物,太一形虚。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
常人的智慧,离不开实物和书本,把精神消耗在短浅的小事上,而还妄想物、道兼得,达到“一贯行虚”的境界,像这样就会为宇宙形象所惑,为形体的劳动所累而不能感悟道体。
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水流乎无形,发泄乎太清。悲哉乎,汝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宁!
那种至人,把精神归属于万物没产生之前而甜睡于虚无的境地,就像水流于无形,发泄于太虚,可悲啊,你的所为:把智慧放在毫毛的小事上,而不知道大道宁静无为的境界。
八、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弗齿。
施恩于人而念念不忘,这不是天然的布施。
商人也瞧不起这种行为,即使因事务不得不与之打交道,但观念上仍不齿这种行为。
九、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动与过也。宵人之离外刑者,金木讯之;离内刑者,阴阳食之。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
体外刑罚的工具是金属的,内心刑罚的工具则是轻举妄动所引起的过失。小人遭受体罚,用的是刀斧和桎梏拷问,遭受内心的刑罚则是用阴阳之气来蚕食。能够免于内外刑罚的,只有真人才能做到。
十、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及其有睫也而内视,内视而败矣。
大祸害莫过于有私心为德而胡思乱想,有了外在成见再去观照内心,观照内心也会失败。
十一、缘循、偃佒、困畏不若人,三者俱通达。知慧外通,勇动多怨,仁义多责。达生之情者傀,达于知者肖,达大命者随,达小命者遭。
因循自然,随从人意,懦弱谦下,这三项都可畅通无阻。智慧表露于外物,勇猛妄动结怨恨,施行仁义多遭责难。通达生命实情的心胸魁伟,通达智巧的就心地渺小,通达天命的随顺自然,通达世俗的随遇而安。
十二、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征之。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
用公平来判断公平,这种公平不可能公平,用不诚信来判断诚信,这种诚信不可能是真正的诚信,自作聪明的人被所谓的聪明所役使,神人可以应和自然,聪明人不及神人,由来已久,而蠢人还依靠偏见溺于人事,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这难道不很可悲吗?(庄子这句话,倒是跟曾仕强先生说的“聪明人吃老实人,老天爷吃聪明人,老实人吃老天爷”有些类似)
注:感谢提供美图的美学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