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所不知道的庄子下 [复制链接]

1#

庄子的养生之道

我们在高中都学过一篇课文叫《庖丁解牛》,讲的是战国的一个厨师为梁惠王宰牛,他宰牛不但动作快,而且下刀剥皮剃骨都非常熟练。

庖丁解牛

梁惠王很惊讶,问他为何能达到如此程度,庖丁回答说他之所以如此熟练,不仅是由于技术高明,更是由于顺应了其中的规律。牛宰的好是因为顺应了牛的生理结构和自然规律,养生亦如此,真正的养生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用各种营养品补身体。但最后并没有活多久,而有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田园般的生活,即使粗茶淡饭往往却能长寿。

田园生活

这两种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循自然之道,所以说养生没什么复杂的,白天按时工作,晚上按时休息,一日三餐,作息规律就是最好的养生,不要成天乱补。那样反而违背了自然之道,那不叫养生。

庄子的境界

我读完《庄子》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庄子是有境界的,我认为庄子最少达到了三种境界。

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大家都知道庄周梦蝶这个故事,是说庄子做梦梦到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我曾经把这个故事和别人讲过,那人不以为然,还认为庄子精神有问题。

庄周梦蝶

庄周分不清自己做梦变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庄周,这说明庄子已经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了,他已然忘记了自己,可以说达到了至人的境界。

二、真实的境界

庄子亲和自然观察万物,他认为鹰就应该在天上飞,鱼就应该在水里游,羊吃草是必然的,而虎吃羊也是必然的,因为自然万物都顺应了自然规律,因而自然万物是真实的。

庄子以同样的观点看待人生,他认为人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更不存在穷富一说。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两种,一种叫真实的人生,一种叫虚伪的人生,你自己完全可以选择过怎样的人生。

庄子便选择了真实的人生。

《庄子》中记载惠子对庄子说有一种叫樗的树,树干长满树瘤,树枝还是弯曲的,扔在路上都没人要。如今您的言论宏大却没有用途,是要被大众所抛弃的。

樗树的无用之用

庄子却说正是由于樗树不成才,所以也不会被斧头砍伐而短命,当人们觉得它一无所用的时候,它又怎么会受到疾苦呢?庄子的思想与众不同,人们都希望树能成才,将来能有所用,可庄子却认为树不成材,将来一无所用也是很好的,庄子的人生就好像这棵樗树,在世人看来他一无所用。

而这背后所体现的正是庄子对于名利的淡泊,庄子没有名望心,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三自由的境界

《庄子》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楚王派两位大夫请庄子做相国。庄子说:“我听说楚国有神龟,因死时三千岁而被人供奉于宗堂之上,这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地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在烂泥里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在烂泥地里爬行”。

这个故事值得我们去思考,庄子为什么放着高官厚禄不要,反而像一只乌龟一样在泥里爬呢?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在古代做官太危险了,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如果因为一句话不甚惹怒了君主,轻则被罢官免职,重则会有杀身之祸,庄子这么做可能是为了保全性命。

二是庄子压根就没有功绩心,那么做官对于庄子来说无非是“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与其这样倒不如归于田园返其自然过得自由日子。而这同时也看出庄子没有功绩心,庄子已经达到了神人的境界。从庄周梦蝶看出庄子已经忘掉自己。从樗树的故事看出庄子没有名望心。从神龟的故事看出庄子没有功绩心。

庄子趋近了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所以庄子是更加自由的。

庄子

老庄之道

人们提及庄子必然绕不开一个人——老子。他们两个人的思想相近,并称为“老庄之道”

我很认可这种说法,庄子讲的是自然的规律,是“判天地之美,折万物之理”,老子讲的也是自然之道,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庄之道

同样都是自然的规律。然而庄子与老子也有不同:庄子讲究一种“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如何?如梦之梦”的人生境界。而老子则强调“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的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道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