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庄子逍遥游中六月息,是六月的风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不治疗会怎样 http://www.xxzywj.com/m/

八年级下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第21课《庄子二则》的第一则《北冥有鱼》选自《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其中引用的《齐谐》的一句话,历来有两种理解。

原话是: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其中有争议的一句是“去以六月息”。课文的解释是:“去以六月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

语文教材的解释

而中华书局“国民阅读经典”系列中曹础基编著的《庄子浅注》的解释是:“去以六月息者也:息,止息。句谓飞了六个月才止息。”

查阅百度搜索,大体上也有这两种不同的意见。

“六月息”到底是六月的风,还是六个月才停息呢?两者“风马牛不相及”,没有定论,这让莘莘学子何去何从?

《庄子浅注》的解释

是该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了。

关键点在于对“息”的理解。《古代汉语词典》对息有12个解释。一喘息,呼吸,气息;二叹息;三休息;四使安定平息;五慰劳;六熄灭;七滋生增长;八子女;九利息;十通“病字头加息”;十一春秋时诸侯国名;十二姓。

“息”为“风”的解释来自于第一个义项“气息”,气息就是风;“息”为“止息”的解释来自于第三个义项“休息”,引申为停止、休止。

看来这两种解释的来源都是权威的。但联系上下文,两种解释的高下立刻可以显现。

《古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逍遥游》中,该句的上文中有一句: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对于“海运”的解释,两书基本上是一致的。

《庄子浅注》:“海运:海动。海边歌谣有六月海动的说法,海动必有大风,故鹏可以乘风南飞。”

语文课本的解释:“海运: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大鹏可借风力南飞。”

语文教材的解释

可见这个“六月”是与大风联系在一起的。六月的浪大,所以六月的风大,风大,所以大鹏可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因此,根据庄子写此文的整体思路来看,“六月息”就是六月的风,不是飞了六个月才停下来。

从逻辑上说,飞了六个月才停息下来,也是没有道理的。

语文教材

《逍遥游》前文: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要着力表现的,是鲲鹏的“大”。大鹏的后背有几千里宽;展翅飞翔,翅膀就像是挂在天空中的云;翅膀拍打水面,浪花激起三千里;乘着旋风起飞,一飞就是九万里高。速度快,力度大,从北海到南海,不过是分分钟的事情,怎么要花费半年的时间呢?就是大雁南飞,燕子南飞,也不要这么长时间啊!

而且如果南海确实遥远的话,它为什么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然后再往南飞六个月呢?不得死啊!

所以飞了六个月的说法,是荒谬的。

《庄子浅注》的前言

有经典为证。

《楚辞》中《宋玉对楚王问》中有: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庄子浅注》

宋玉对楚王介绍,鲲早晨从昆仑山启程,白天就到了东海的碣石,在那里悠闲地洗日光浴,晚上又到了河南商丘的孟诸湖过夜,半天时间就从西域到达了东海。这只鲲是鱼,何况鹏是鸟呢?何况,鲲鹏、凤凰,本来就是一种动物。

《庄子·逍遥游》和《楚辞·宋玉对楚王问》一样,着力表现的都是自由,来去自如的自由和逍遥。飞了六个月才停息的说法,太累了,与文章的风格格格不入。不知道鼎鼎大名的中华书局的鼎鼎大名的“国民阅读经典”,是怎么选上这位曹础基教授的著作的,一开篇就让人困惑,应该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