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较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文丨曹镜明#孔子#
01孔子对君子概念的界定
“君子”一词最早散见于先秦典籍之中,是从“政治”角度进行定义的,随后泛指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最后演变成品德高尚、言行一致的道德领域;
旧词赋新能,是人类文明演变的必然结果,本是无可厚非;而在《论语》中更是如此,据统计“君子”一词曾累计出现次之多,可见孔子的学说主要便是以“仁”为核心重新构建“君子”的“道德观念”;最后得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德人无忧无虑,聪明的人不致疑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论语》中的君子,虽然对外在礼节着装有所要求,但更主要的还是自身的道德修养;当然这不是说孔子的“君子之道”毫无问题,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孔子的“君子之道”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待“礼”的继承;诚然内心的道德修养需要依托于礼法而体现,可是礼法绝对不能作为衡量道德修养的唯一标准;
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书正版注音版论语启蒙教材古诗唐诗三百首国学经典读本全套幼儿早教儿童成语故事淘宝¥9.8¥52购买
《论语丶述而》第四章写道:“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什么意思?就是说孔子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也要做到衣冠楚楚,像是在外面一样的得体;这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如若做不到呢?
什么是独处?什么是私人空间?不分时间、不分情况的上纲上线都是在耍流氓;同时孔子也没有明确提出,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如若衣衫不整就是品德低下,不是君子;
孔子曾把衣冠端正、相貌威严列为从政“崇五美”之一;但这是面圣、对外的情况!
02孟子休妻事件的反思
据《韩诗外传》记:孟妻因独自一人在屋内休息时伸开双腿坐着,被孟子看见,找到母亲欲休妻。孟母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孟子答道:是我推门进去看到的。孟母接着说道:那究竟是你无礼,还是你妻子无礼呢?《礼》曾记载:“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换而言之,就是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为的就是不让人没准备。而你明知妻子在屋内休息,还暗不作响的推门而入,看见他两腿伸开的坐着,这是你没礼貌,不关你妻子的事。随后,孟子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再提休妻一事。
孟子作为儒家亚圣而言,不管是学术地位,还是学术主张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而在“孟子休妻”事件中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问题呢?一个开明母亲的重要性?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大家在网上调侃,若孟子没有这个好母亲的话,可能早就泯然于众了!
最重要的是,孟子仅距离孔子多少年?便对《论语》中的见解,存有一定的偏见!
也不能说是偏见,是错误的理解!作为虔诚的弟子而言,像心中的偶像膜拜、模仿,本是人之天性,例如亚里士多德就曾在《诗学》里就曾用“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很正常,且是人之常情;不过这种模仿行为很容易就变的“吹毛求疵”,容不得半点质疑,甚至还会固化自身理解的部分;
例如,上学的时候,我们总愿意来回做那些已经学会的习题,那么不会的习题,则是能推再推;
03儒家弟子缺少谐趣精神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道:“知名度源自误解……先贤伟人总是在无数后人的利用中得以永生……”
当孔子作为孔丘时,是民族先贤,是一个充满“人味儿”的知识分子;
当孔子作为孔圣人,是儒家信仰,是一个充斥“无暇儿”的完美形象;
儒家弟子缺少谐趣精神,并不是孔子学说的问题,是儒家逐渐变成统治者工具的问题,将一套伦理学说变成人管人的机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自从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的儒家主张,就已经预示着今天的结局了。作为国家的统治者来说最喜欢的肯定是老实人,而不是刺头。像是“贷款”,银行最喜欢贷给庄稼人——老实、本分、上心,就像是孔子生病在家,君主去看望他时的表现一样:
《论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孔子生病了,国君来看望他,孔子头朝东躺在床上,把朝服盖在身上,还拖着束带。这既是孔子迂腐的一面,也是古人愚忠的一面;正如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对“愚忠”的评价:
愚忠:纯粹、高尚、真挚,却没有同等的智慧统摄,以致悲惨结局;
最可惜的是儒家在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主张时,没有一个纯粹的学者——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观念太重,或者说是愿意沉下心做学者的人,不是沦为歪门邪道,就是限于经济水平、印刷技术,都消失在了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
1)聪明的人总是依据时事,多加以利用,并冠之以“与时俱进”的美名;
2)愚笨的人盲从,接触便是腐儒;
这也正是今人愈发迷恋“东汉魏晋”的原因之所在,魏晋时代最是自由、浪漫,不受礼法限制,充满人性的光芒;膝盖不是弯的,才能发现世界的美丽!
以“倒履相迎”为例,说的是东汉时期有“人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座”之称的的大学问家蔡邕。有一次,他的好友王粲来拜访,正逢他睡午觉,于是连忙起身跳下床,踏上鞋子往门外跑,不凑巧的是把右脚的鞋子踏到了左脚上,把左脚的鞋子踏到了右脚上,而且两只鞋都倒踏着。当王粲看到蔡先生是这么个模样,便抿着嘴笑起来。而这个典故讲的是对待朋友的热情和一片诚意。同样的例子,还有“裸足迎才”,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跑出恭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许攸一见,感慨万千。
¥20四书五经全套正版4册易经全书庄子老子道德经周易论语国学经典书籍小学生全集完整版原著译注淘宝¥79¥购买已下架
04道德修养与礼法的关系
道德修养是个人对于自己的内在要求,给予社会秩序与人类文明的基础所形成的公共要求;这里既是公共要求,便不涉及到“必须”“一定”的概念,即“因人而异”,除此外,更应落实到个人的内在境界上,而非一定循规蹈矩,用外在的礼法枷锁来约束言行,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用到这里也可;
当然这是理论层次的探讨,简单来说:道德修养就是合乎礼法,如此即为君子;
言归道:“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这是儒家子弟要求着装时,最常引用的句子之一;什么是家,什么是个人空间?现今社会,人们疲于应对各类社交活动和软件,不仅造成身体上的疲惫,更会造成心理上的疲惫,故而在独处一人时,在位居私人空间时一定要做好自我调节和自我解压工作,一方面摘掉人前的面具,给自己好好放一个假;另一方面清空情绪垃圾,为明天的奋斗做好准备;故而即便是穿着睡衣,窝在沙发上,喝点饮料,追追剧,又有何不可呢?难道这就能说明一个人的道德低下吗?
李敖在《李敖语妙天下》的节目中,曾专门谈到过对“不欺暗室”的理解,坦言无人能做到,即便做到“不欺暗室”也是“自欺欺人”;
05伪君子不是坏是庸
礼法是通往君子之道上的护栏,束缚世人前行,规避掉许多不良的诱惑,但礼法也有可能变成枷锁,通过不正确的理解或是刻意的误解,将道路越走越窄。真正的君子,应该是从礼法之中来,超脱礼法而存在。例如魏晋时期的名士,志趣高洁,不慕功名,坦胸露乳,鬓间压花,可何人又能说其不是?说其品德素养低下?在王粲的葬礼上,曹丕亲自带领大臣学驴叫;书圣王羲之为得到心仪的白鹅,为养鹅人默写《道德经》相换;嵇康服五石散而放浪形骸;刘伶为饮酒欺骗妻子,撕毁诺言……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作为事例之中的主人翁却无一不是当时的大贤,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
正如李敖所言,当所有的人都过分注重外在礼法言行的时候,是不是就有些忽视内心修养了?当然如若仅是如此还好,至多算是腐儒;如若心肠歹毒者利用这些礼法言行的套路来伪装成君子,才是最大的危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以貌取人”久了,即便是吃亏也不会长记性的!
道德修养和礼法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两者虽然不冲突,但也决不能合一而论,在道德高尚的人面前,礼法只是其中的一种选择,他们更在乎内心的声音,而在道德低下的人面前,礼法则很有可能成为他们伪装的面具,欺骗世人。故而,一个人在独居之时也无需完全遵循于礼法的束缚,挣破也不是道德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