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庄子书中写孔子比写老子还多,这是为什 [复制链接]

1#
《庄子》一书是由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周及其弟子所著,主要阐述庄子的言论和思想。庄子的思想继承于老子,他和老子也是道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庄子的想象力极强,《庄子》一书中有着非常多的寓言故事,大部分故事都是庄子自己编的,而这些故事也帮助庄子生动形象的将一些抽象的哲理具体化,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庄子的理论虽然是从老子的学说中发展演变而来,但是读完《庄子》后你会发现,在《庄子》一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人物,不是老子,也不是庄子,也不是惠子,而是孔子。《庄子》全书光是引用孔子的言论就多达28处!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孔子在庄子的故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孔子在《庄子》中第一次出现是在《齐物论》篇,不过是以第三人称出现:瞿鹊子问长梧子说:“我听孔夫子说过:‘圣人不去从事世欲的事情,不贪图利益,不回避危害,不喜欢追求世欲,不拘缘于道欲;没有说话就等于说话了,说了话就等没有说话,而邀游于世俗之外。’孔夫子认为这些都是轻率的言论,而我认为这些正是可以身体力行的妙道。你以为怎样?”长梧子说:“这些话黄帝听了也会感到疑惑不解,而孔丘怎么会了解呢?第一次出现,孔子毫无疑问成了一个不懂得大道的反面教材。这不难理解,道家学派的庄子,他所极力反对的就是孔子的儒家。第二次出现是在《人世间》,这一次孔子是故事的主角了,这一篇里讲了三个孔子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讲得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向孔子辞行要去卫国,想要靠自己的力量说服教育卫国国君改邪归正。孔子很担心他,问道:“你要用什么办法说服卫国的暴君呢?”颜回说:“我态度端庄而谦逊,勤勉而始终如一,这样可以吗?”孔子说:“不行。”颜回说:“那我内心保持正直,外表曲意迎合。”孔子说:“还不行。”颜回说:“那先生教我。”孔子说:“你要接受一场‘心斋’。不要带着目的性去,卫君如果愿意听你说,那你就说你的观点,如果他不采纳你就停下来不要说。心思凝聚全无杂念,把自己寄托于无可奈何的境遇,这就差不多了。”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叶公子高奉国君命令要去齐国出访,他害怕不能完成使命,来向孔子讨教。孔子说:“不要想太多,国君让你传达什么话,你原原本本传达国君本来的意思,不传达过分的话语就可以了。也不要急着回报,把一切都寄托于无可奈何,这就是最好的办法。”第三个故事说的是孔子到楚国,楚国的隐士接舆特意来到孔子门前说:“凤鸟啊,凤鸟!你怎么怀有大德却来到这衰败的国家。天下大治,圣人便成就了事业;天下大乱,圣人也只能顺应潮流苟全方能生存!”《人世间》这一篇中,孔子又转眼成了正面形象了,以一个师长和圣人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实际上,在《庄子》其他的故事中,孔子的形象也都逃不过这两种。我们该如何理解庄子的故事中,孔子的这种身份转换呢?所有涉及到孔子的故事中,孔子大多数时候还是以第一种形象出现,这种形象所代表的就是儒家学派及其所倡导的仁义学说。庄子主张的是“无为”,而儒家推行仁义在庄子看来是人为的给每个人套上了枷锁,所以他要极力反对和批判。但是同时,庄子不仅继承了老子,他同时也吸收了儒、墨、名各家思想的精华,补充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如《人世间》这一篇讲的是如何对待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处世哲学,而这种入世的领域恰恰是道家思想的短处,儒家思想的长处所在。虽然庄子借孔子之口说的仍是道家的主张,但是可以看出,庄子实际上是认可了儒家在入世领域的观点,又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观点。你去游说暴君向善、你忠君爱国愿为国家贡献力量,你推行道德,这些都可以,但是凡事不能走极端,能办成就办成,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只是不要人为去做过多的干预或强行去做,否则你就小命不保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