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名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应融入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又名《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它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艺术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思想与人生观,政治观等,全书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庄子的文字汪洋姿肆,变化多样,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散文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而且具有浓郁的诗意,具体表现为:一.以丰富的寓言和大胆诡奇的想象,构成瑰玮奇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二.文章的结构形式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庄子》由于所表达的内容具有神妙莫测的诗性特征,所以及文章结构也基本采用类似诗歌的方法,通过各种意义上的累积来营造一种不同于现实的艺术气氛,来渲染、象征某种超越的境界。三.语言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如《逍遥游》末段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一段语言优美流畅,非常贴切的表达了那种逍遥自在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