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敲棋子孔子是否得道?老子的学生叔山无趾认为,孔子还没有得道:他传道列国,在红尘纷扰之间不得而出,是俗世灾厄还没有完结,上天给他的惩罚还没有终了;因此,谁都难以救赎他。叔山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孔子对礼仪道德的追求,是上天对他的惩罚,谁都无法帮他解除啊!真的是这样吗?著名的《庄子》注释者、西晋玄学家郭象认为,并非如此。孔子问礼郭象说:今仲尼非不冥也,顾自然之理,行则影从,言则响随。夫顺物则名迹斯立,而顺物者非为名也,非为名则至矣,而终不免乎名。则孰能解之哉?故名者影响也。影响者形声之桎梏也。明斯理,则名迹可遗,名迹可遗,则尚彼可绝,尚彼可绝,则性命可全矣。庄子醉梦郭象认为,孔子其实早已得道。那些名声并非孔子的追求,只是孔子行道途中的副产品。就像一个人动一动,就有影子追随;说句话,四周就有回音一样。这不可避免,可并不能因为此人社会影响大,就说他是俗人,没得道。郭象一共说了四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仲尼并非没有得道。今仲尼非不冥也,顾自然之理,行则影从,言则响随。孔子授徒郭象说,孔子并不是像叔山无趾说的那样不堪。孔子也是得道的人,否则不会悟出那么多“道之用”。我们知道,道是天理,道之用,就是德。孔子游走列国、礼乐教化的行径,实在是大毅力、大奉献,甚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气概;这样的作为,没有对“形而上”的道的深入认识,是不可能作出的;因此不能说孔子思想觉悟不行,没有得道。蝶梦物化第二层意思:名声只是是道的副产品而已。夫顺物则名迹斯立,而顺物者非为名也,非为名则至矣,而终不免乎名。郭象认为,社会需要奉献的人,孔子因此就出来宣扬礼乐教化。这是顺天而行,是符合老子“道法自然”理念的顺势而为,是合于道的。但是,随着教化的过程,孔子的名声不可避免地传遍四方。这种名声,只是孔子行道的副产品,孔子也不想要它,更谈不上去追求它。这叫做“实至名归”,天理如此、无可奈何。相忘江湖第三层意思:名声与人,其实并无实质的关联。则孰能解之哉?故名者影响也。影响者形声之桎梏也。郭象说,这种随之而来的名声,谁能让它不存在呢?郭象这里,提出来“影响”一词。一个人动一动,有影子跟随;说句话,有声音回响,这也是自自然然的。有的人,比较世俗,对这样的影响,甘之若饴、趋之若鹜,甚至一辈子为了追求名声、追求影响而割舍了许多珍贵的东西。可对于有道之人,这些影响可有可无,毫无用处,只是做实事的副产品而已。庄生老矣第四层意思:能悟到虚名无用、不求虚名,才是得道。明斯理,则名迹可遗,名迹可遗,则尚彼可绝,尚彼可绝,则性命可全矣。郭象最后总结,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抛弃名声,不在意影响力,不推崇一个人的名,而更注重一个人的实;一辈子踏踏实实做点有意义的实事,那么这才是有道高人,这才能找到真我和本心所在啊!郭象不愧是名垂史册的道家高人,说得真好。我辈当以此为座右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