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庄子临终前道破天机,天道地道和人道,读 [复制链接]

1#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文明厚积薄发、百家争鸣的时代。多少先贤哲人纵横期间,为中国完成了思想上的革新除旧。

而庄子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个,他不求闻达显名,不问权势财富,只是把“逍遥”二字“镌刻”进汉民族的DNA里。

之后的漫长时光里,“此生逍遥天休问,古来万事东流水”成为了无数文人志士的终极理想。虽然在这条路上,难免为现实牵累,却依然有很多人乐此不疲。

而通往逍遥的方法其实并不复杂,庄子临终前早已道破其中玄机,将天道、地道和人道都分析的明明白白。

参透了庄子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就能勘破人生迷障,抵达明心悟道之境。

庄子的临别豪言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庄子在道家有着极高的地位,但是因为老子空前绝后的影响力,以至于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间看低了庄子的影响。

一篇《道德经》让诸子百家多了扛鼎派系,但是道家这个学派真正成型,最终还是依靠庄子。

不仅如此,庄子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他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堪称是儒学立派根基之一,是历代大儒推崇的治国之策。

可以这么说,当下很多人对庄子其实是低估的,以至于他虽然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其学说和思想却很少有人深入去了解。

这些精神财富对陷入迷茫和混乱的年轻人来说,是治疗“心病”的良方。

不同于经过后世不断解读,早已“平易近人”的儒家典籍,庄子的学说对普通人来说着实有些晦涩难懂。如果想要了解其思想感悟,可以先琢磨下庄子的临终箴言,其中颇有玄机。

和很多大能一样,庄子在临去之前就看透了生死,丝毫没有大限将至的悲伤,他和弟子的对话中充满了逍遥豁达的“仙气”。

庄子曾经这样安排自己的葬礼,他告诉弟子:“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这句话的含义清晰明了,庄子并不希望弟子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所谓的“厚葬”。

所谓的“用天地做棺椁,用日月做双璧”尽显其气魄与洒脱,其思想境界秒杀那些为了身后事大费周章、劳民伤财的封建帝王。

而且庄子的这句话暗含了道家学说最重要的内核,那就是道法自然,无为即是有为。他希望自己的离去也可以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一样,静静地随风而逝。

然而弟子们的境界还不到,因此对庄子的做法并不理解,他们担心如果让师父“自然而逝”,其遗体会被鸟兽破坏。

但是庄子对此却不以为意,他直接回应道:“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在庄子看来,所谓的“厚葬”。

最终的结果也逃不开遗体被蝼蚁破坏的结果,和被鸟兽破坏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要偏心对待呢?

庄子临终前的箴言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但是却道尽了他的思想内核,揭破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奥秘。

但尽全力,坦然接受

在《庄子》这本道家典籍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即便放到当下依然熠熠生辉。这句话是:“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用今天的话来讲,庄子认为具备强大内心,拥有高超修养的人,在任何一种境遇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会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影响。

而且这些人在意识到事不可为的时候,也能坦然面对,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到这一点便是道德的极致。

这就是庄子对成道之人的标准和期许,用更通俗的话来讲,庄子对人道的理解归纳起来就是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尽人事,听天命。

现代人其实对这六个字并不陌生,但是对它的理解却存在问题,以至于在无形中错过了庄子提供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很多人理解的“尽人事”是指:一个优秀的人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需要全力以赴,有多大的能力就出多大的力。

但其实庄子对于“尽人事”的强调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要大家努力拼搏,另一层则是强调量力而为。

很多人只看到了第一点,总要去尝试一些明显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以至于最后功败垂成。

这样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庄子“道法自然”的核心逻辑,他强调的拼搏指的是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内,永远不包含强求之意。

因为片面理解了“尽人事”的含义,因此很多人对“听天命”的认知也出现了偏差。不少人觉得庄子的这个想法有些消极,甚至包含了“宿命论”的味道,不值得提倡。

但庄子强调的“听天命”并不是说要把事情的发生和发展寄希望于上天的安排,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让人学会接纳天命。

任何一个人只要在做事的时候拼尽了全力,就能获得内心的安宁。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都应该放开胸怀去接纳,这才是听天命。

人世间的很多烦恼往往来自于求全责备,过分纠结于一些注定不能改变的事情。庄子强调的“听天命”和佛家的“放下执念”是一个道理,只有能进亦能退的人,才能真正得道。

唯有如此,才能在面对困难和险境的时候快速走出迷茫,不会产生自我怀疑的情绪。

始终以己为尺

除了“尽人事、听天命”,庄子认为想要获得逍遥,参悟道法,还必须做到一点,那就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换成通俗的语言就是不因为被人的夸奖就更加勤勉,也不因为别人的斥责就有所怠慢。

庄子认为每个人都要学会专注自身,按照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和需求做事。这一点说来简单,但是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很多年轻人喜欢把“个性”和“活出自我”挂在嘴上,但是到了工作和生活中,还是选择活在别人的看法里。他们顶多是屏蔽了长辈的意见,对同龄人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