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是有经法的。这是部经书可以给不同阶段人读的东西,但经法不流传于世,就变成胡子眉毛一把抓了。这些姑且不论。但就以好生重生全生来说,我们只要摘录《庄子》原文,足够说明问题。《让王》篇: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瞻子曰:“重生。重生则利轻。”好利难舍权利,咋办?重生也。这是治名利病最好的办法。《道德经》:“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这里一看就知孰轻孰重?道德之原文也。重生之义何其明显?《让王》中还言道:“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庄子则是首先强调了天下乃“大器”、天下“至重”,然后说“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让王》下面一段。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结果得到的回答:“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这里说的很明白,天下至重之天子神器,也不能易其生。就是用来交易,生之大德。而其实这样的人,反倒可以托天下。这又与《道德经》中:“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是二者相匹配之处。道教讲啥?正己化人,重生轻名利。是不是庄子的思想?守根抱本是我们的专注的目标。《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而治国教化,哪样不是以修身为本?修身重生,这个本来就是儒道两家共同继承华夏文明之根基。只不过大学和道德经正过来说,庄子反过来说。庄子在《骈拇》里面特意强调解释,以物易性的不妥。“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这段有三点关键:一、说的是三代以下,都不懂道理。而大学所言天子等事恰恰是三代以及以上。二、著名的以物易性。这里的性字啥意思,所以这段一眼就看明白。三、各种人以各种理由来失去性命,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圣人为天下,还是小人为利。这种基本就是道教修身,而且就是全真教的根基所在。所以《南华经》才是全真教的根。道德是正一教的本。而后面自然还有描述不同生死观的问题,确实有乐死轻生,乃至生死两亡的表述。问题是这些不适合初入门的朋友,何必一上来就拔高无限拔高呢?真的会造成自己的迷茫。庄子看似前后不匹配,因为诸子之学整理的时候,是有规矩的。而不是简单的门人弟子放后面。“先全其生,保其性,再说其他超越生死的问题。未知生?焉知死?”最后才能得无尽之逍遥,北冥之鲲鹏呀。这是本切实可行的经典,却被人无限矮化成思想拼接残次品。成也名士,败也名士。甚嚣尘上的《庄子》注解中,尤其今人的,没有啥可操作性的。读书看着玩闹,真的无所谓,但我们以此修行,那是大大不同。最后,我估计会有人说这些都是杂篇,外篇的内容,不是庄子本人的意思。所以我才把道德经相关文字搬出来,压压言。庄子内外杂是咋回事,愚道教并不是象学者那样认为的。或者说他们是误解。关键还是在于,你到底是以此修道,还是以此为子书散文,还是以此扩充自己的眼界,还是以此为提高谈资的手段?道教重生,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恶死。我们要了解生死这个自然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然后才能齐生死,超越生死。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道教自古以来的冥利法事,不通幽冥的话,祖师们也没法发明这些解决具体问题的法事。所以重生明死以淡泊其情,才是道教继承道家先辈们的生死观。生死并非对立的,所以重生未必就是恶死的。我们讲修道是什么?修其诚,修其德,修其真。这九个字看似简单,其实是核心。一语道破,我们为什么以修诚以根基。真者,精诚之至也。没有修诚,哪里来的成真?那么庄子说的“法天贵真”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暂时留于诸君思考吧。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