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庄子语录,欣赏庄子多彩的思想世界和 [复制链接]

1#
儿童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

大家好,我是一呦!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qiánjiàn)九流,括囊百氏”。

这期,继续分享《庄子》语录,欣赏庄子的思想,也许对我们后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1、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不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译文:知道自己愚笨的人,并不是愚笨的人;知道自己糊涂的人,不是糊涂的人。最糊涂的人,一辈子也不能解除迷惑;最愚蠢的人,到死也不会觉悟。

赏析: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然后思考如何改进,才能有所进步。

2、荃(quán)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译文:竹笱(gǒu)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我怎么才能寻找到忘掉言语的人而跟他谈一谈呢!

赏析:庄子借助得鱼忘筌的比喻,阐述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庄子将语言作为获得“意”的工具,必须先“忘言”,才能真正“得意”,即得其语言表达的真谛。这句得鱼忘筌、得兔忘蹄的话,后常用来讽刺那些达到目的就忘记了曾给予帮助的人。

3、虚者,心斋也。

译文: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4、彼知颦(pín)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译文:她只知道蹙眉很美丽,却不知道为什么蹙眉很美丽。

赏析:此句演化为成语“东施效颦”,庄子借这个故事,说明脱离具体条件,盲目模仿,效果适得其反。

5、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译文:经过了一番雕琢,最终还是要回到质朴中去。

赏析:庄子以北宫奢铸钟,经过一番雕琢,最终归于质朴为喻,提倡自然美,反对人为的雕琢。

6、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译文:钟磐(pán)石鼓能够发出声音,但不去敲击是不会鸣响的。

7、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译文:从微小的角度看庞大的事物不可能得到对于事物的全面认识,从高大的角度看微小的事物不可能看得很仔细。

赏析:看待事物的角度如果不恰当,就不可能得到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此句启示人们应该选择合适的角度来认识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全貌,又要辨清事物的细节。

8、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译文:正在流动的水,是无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静止的水,却像一面镜子,能够虚心坦白地接受一切事物。

9、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译文:各种事物都存在它自身的对立面的事物,没有事物不存在它自身对立面的事物。从对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出这样所确信的这面,从确信的这一面又看能有所确信的这面。

赏析:此句蕴含深刻的哲理,“彼”与“此”,“是”与“非”的关系普遍地存在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中,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所以对于万事万物的评判是没有永久的、终结和全面的结论。

10、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译文:不可为了富贵荣华而恣意放纵,不可因为穷困贫乏而趋附流俗。

赏析:庄子认为人的身心修养不能达到一定高度,就做不到“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劝诫人们不要为了富贵荣华或者贫困而失去自己的良心,而应该坚持道德和良心。

11、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译文:详查那事物的盈虚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得到了也不欢喜,失去了也不忧伤;是因为知道了得到与失去是不会永恒的。

赏析:此句阐明了事物互相转换的哲理,劝诫人们超越得失之心,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变化,以更远大、宽广的眼光看待人生的起落。

12、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则蚁能苦之。

译文:可以吞下船的大鱼,一旦离开了水,那么蚂蚁也能加害于它。

赏析:此句用“吞舟之鱼”作比喻,告诫人们要节志寡欲以养生,不可任性肆志“砀(dàng)而失水”,损害自己的根基。

13、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

译文:我又用阴阳的和谐来演奏,用日月的光明来照耀。它的声调可以短促,可以悠扬;可以柔和,可以刚强;变化有规律,不墨守成规。

赏析:此句描写了一曲悠然动人的音乐,将通感的艺术推向了顶峰,达到了无所听而无所不听的最高境界。

14、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译文:天地亦可称作一指,万物亦可唤作一马。

赏析:在庄子看来,世界万物都是一样的,没有彼此你我之分,那些美与丑、好与坏都出自人的主观成见,没有统一标准,应该取消事物的对立性,用一个名称总括起来,给予它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15、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译文:长久与贤德之人相处,就不会犯下错误。

16、毛嫱(qiáng)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译文:毛嫱和丽姬,是人们称道的美人了,可是鱼儿见了她们深深潜入水底,鸟儿见了她们高高飞向天空,麋鹿见了她们撤开四蹄飞快地逃离。人、鱼、鸟和麋鹿四者究竟谁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

赏析:此句反映了庄子的相对论观点,人们看问题,评判是非美丑是对立的、差异的,这种对立性、差异性又是统一的。

17、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

译文:老师慢步走,我也慢步走;老师快步走,我也快步走;老师奔跑,我也奔跑。

赏析:此句是颜回对孔子说的话,表示自己的一切言行都要以孔子为典范,但这样的方式也有弊端,自己所接受的知识就有片面性,思考问题就失去了自己的见解。

18、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

译文:名合乎实,恰当的措施在于顺应自然,这就是通晓条理,持守福德。

19、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译文:腐朽的东西可以转化为新奇的东西,而新奇的东西也可以转化为腐朽的东西。

赏析:此句阐述了事物的相对性,在有的场合,神奇的有价值的东西会变得毫无价值;而腐朽毫无价值的事物,在某些场合则显得无比珍贵。

20、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译文:消除了彼此的对立,才叫做道的枢纽,道的枢纽进入环的中空,便能应付无穷的变化。

赏析:庄子以门为例,说明“虚”的重要意义,庄子认为,掌握了道的关键,就像门枢纳入圆环中间的空虚处,旋转自如,能顺应各种事物是是非非的无穷变化。

21、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

译文:镜子光亮了,那么灰尘污垢就不会积留它的镜面上,一旦灰尘污垢积留在它的镜面上,那么就不光亮了。

22、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

译文:品德高尚的人不会苛求别人,也不借助于外物。

23、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译文:一个人倘能听任外物、处世无心而自由自在地遨游于世,谁能够伤害他!

赏析:此句展现出一种豁达、坦荡的人生态度,主张不为名利所累,不受外物干扰,自由自在地过好自己的生活,体现出一种对人生的超然境界和深邃思考。

24、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译文:最好的礼仪就是不分彼此视人如己,最好的道义就是不分物我各得其宜,最高的智慧就是无须谋虑,最大的仁爱就是对任何人也不表示亲近,最大的诚信就是无须用贵重的东西作为凭证。

赏析:庄子所谓的至礼、至义、至知、至仁、至信是人之真性的自然流露,不加任何掩饰的成分。要做到这五个“至”,必须摆脱心灵的束缚,去掉德性的牵累。

25、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译文:能够尊重生命的,并不因为富贵而伤害身体,也不因为贫贱利禄来劳累形体。

赏析:此句体现了庄子“贵生”的思想,强调生命重于一切,与生命相比,名利富贵都是微不足道的,表现出庄子追求超脱世俗的精神自由。

26、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yì)而搏之,见得而忘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译文:看见一只蝉,正因获得美妙的树阴而忘了自己的身体;有一只螳螂正抬起它的前臂准备捕捉蝉儿,看见猎物而忘记了自己的形体;那只奇异的鹊试图从中牟利,见利而忘记了自己的本性。

赏析:蝉、螳螂、异鹊只看见眼前利益而不知身后的隐患,庄子以此来说明任何事物都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相互关联,相互牵累,就像利益与危害、福与祸都会相互转化,因此世人不可“见利忘形”“见利忘真”,贪恋于外界事物而使自我丧失。

27、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

译文:天下人都牺牲了,那些为仁义而牺牲的,世俗称之为君子;那些为货财而牺牲的,世俗称之为小人。

赏析:为“仁义”牺牲也好,为“货财”牺牲也好,在庄子看来,这都是对人生命的扼杀,出于对生命的悲悯,他提出了反战的主张,认为生命应高于仁义,站在生命尊严的基点上,反对战争。

28、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罟(gǔ)之患;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则蚁能苦之。

译文:能吞下大车的野兽,如果孤身离山,就免不了网罟的灾祸,吞舟的大鱼如果离开了水,蚂蚁也能欺负它。

赏析:庄子借庚桑楚之口,表达了“全其形生”的观点,庄子认为,一切形体、生命都应顺应自然的生存环境,以保全自己得之于天的形体。

感谢大家的阅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