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家为何提出去尊偃兵主张历史 [复制链接]

1#

名家为何提出“去尊”、“偃兵”主张?

在我国古代先秦时期曾出现过一次,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思想盛宴。这场萌芽于春秋初期,并一直持续到战国末期的文化大爆发,不仅有效的推动了古代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支撑。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儒墨道法”四大学派之外,其实还有很多位列“九流十派”中的学术流派。“名家”就是其中一个排名略低于“四大学派”,但却是“诸子百家”中,流传中最为广泛的学术流派之一。

如果按照名家在“百家争鸣”中的重要学术成就来看,其实完全不逊色于其他“四大学派”。只不过名家的哲学思想过于抽象而且偏小众化,所以才会被“四大学派”掩盖了光芒。

据司马谈所撰写的《论六家要旨》记载,依据名家的哲学思想与学术成就,将其与

“儒、墨、道、法、阴阳、杂家”并列为“六家”。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就不得不承认名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学派之一“名家”

1.“名家”的诞生源于上古“礼官”

名家思想流派的思维辩证属性,其实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礼官”。所谓“礼官”其实指的是主管礼仪的官员。但是随着朝代更迭与社会发展,“礼官”的职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

汉班固《两都赋》序中说:“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这说明“礼官”已经不单单指代礼仪之官,而是逐渐演化为知识渊博并以辩才而闻名的学者。

在这之后“礼官”的指代范围越来越大,甚至一度与“理官”相类似。他们不仅懂法而且还擅用法律进行辩护,这个时期的“礼官”,俨然成为了类似“律师”一类的人。直到汉代《论六家要旨》出现之后,“名家”才真正登山历史舞台。

2.以擅长论辩著称的“名家”

史料上有关“名家”的记载非常简略,只是记述了名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并且曾与儒家、墨家、道家有过论辩。这次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名家的“思维形式”在当时,并未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

这就直接影响了名家哲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力。如果按照史书上的记录,名家虽然是一个单独的学术流派,但是却以擅长论辩著称。这说明名家的哲学思想,在当时只能通过辩论进行传播,而这种传播形式其实十分有限。

名家的哲学思想主要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这种形式的思想派别和学术论调,在当时社会中只有一小部分,具有渊博知识和文学素养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并与之辩论。

这其实也是名家声望较低,以及巅峰即低谷并快速退出,历史舞台的真正原因之一。但是笔者也希望大家能知道,名家作为中国逻辑思想探究的开创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实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名家哲学体系中的“逻辑思维”与积极作用

实际上用比较简单的语言去诠释名家,名家应该是“以知识本身为研究对象”的群体。因为在“百家争鸣”思想的推动之下,“诸子百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了彼此冲击、融入以及糅合阶段。

这就是很容易出现思想混乱的局面,这其实也是“百家争鸣”局面,给当时社会所造成的一个负面影响。处于“百家争鸣”漩涡中的思想家们,虽然对自己以及其他学派的思想比较了解,但是作为统治阶级和民众来说,却很容易在多种思想冲击下,做出不正确的判断。

所以,此时的名家学派开始介入这场思想变革,并成为诸子百家思想的最佳诠释者。他们从各家思想的本身去分析,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筛选之后,将一些名实不符的思想流派,通过辩论的形式将其清出诸子百家。

名家以“认识本我”以及在论辩中疏通逻辑的形式,将社会上比较盛行的“名辩思潮”发挥到极致。笔者认为名家的出现,不仅净化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纯粹性,而且也让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思想流派得以发扬光大。

名家“去尊”、“偃兵”主张的先进性

名家“去尊”、“偃兵”的主张,是由名家重要代表人物惠子提出。所谓“去尊”从表面意思上去理解就是去掉尊号。也可以延伸为反对有阶级的统治,也就是一种寻求“人人平等”的思想。

但是这种所谓的“去尊”主张,或者说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当时社会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这也只能是惠子的一次空想或假设。但是这种超前的思想,却为后世之人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

同时,惠子和公孙龙还共同提出了“偃兵”主张。大意就是停“止兵戈,休养生息”,并且明确反对以暴力统一天下的行为。虽然这种主张具有一定积极性,但却因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最终也成为了一场虚梦。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鈲鋠析乱而已。”

“白马非马论”中的名家思想体系

公孙龙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著述过两篇名家“论文”,即《白马论》和《坚白论》。他提出了“白马非马论”和“离坚白”等论点。所谓“白马非马论”,其实就是一种融合了名家“诡辩”与“逻辑”思维的观点。

“白马非马”并非公孙龙最早提出,而是战国时稷下在“儿说”中,所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但是公孙龙却将这个命题进行了深入论证。在“白马非马论”中,公孙龙提出了逻辑学中的“个别”和“一般”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他认为白马是马但非马,这种论点实际上就是一个误区。无论是白马、黑马都离不开“马”的属性。如果贸然地割断二者之间的联系,就很容易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

当然笔者也不得不承认,公孙龙所探讨的“白马非马”,其实也是古代逻辑学与哲学的一次碰撞。从“白马是马”到“白马非马”,其实是逻辑思维从低级到高级阶段的主要体现。

虽然公孙龙对“白马非马”的认知有一定局限性,但是也从客观角度证实了,古代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虽然后期有很多学者对“白马非马”论的研究,只停留于文学与逻辑思想研究层面。

但笔者认为如果从辩证法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名家最擅长的辩论思维,不难发现“白马非马”论其实,只注重了事物的特殊性,而没有考虑到普遍性。但任何事物的发展其实都离不开普遍性。所以,名家思想迅速退出历史舞台,绝对具有历史客观性。

结语

名家源于“礼官”却以辩论和逻辑思维闻名于世,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家虽然也曾有过辉煌,但是因其内部观点不同,所以也分裂成了很多派别。由于其思想并不具备流传性,所以在秦始皇灭六国之后仓皇退出政治舞台。

麦蕾《明清时期惠子研究述论》

江玉祥《试论惠施的政治思想》

石心桥《庄子与惠子》

《名家名篇大家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