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般好点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
译:现在说的这些话,不知道与其他论者属于同一类呢?还是属于不同类?无论是同类还是不同类,既然彼此都是说话,那就与其他的论者没有什么区别了。庄子在讲到这里时,类别出现了,是否同类总是相对而言,在我看来,庄子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小类之别,于大类则无异。也就是说把万物分成小类时当然有不同,但是归于更大的一类时则没有不同。比如说,我们人类把一物叫做猫,把另一物叫做牛,这两者显然不是一类,猫属于猫科,牛属于牛科,但是与植物类比的时候,它们都是动物,在这更大一类上它们是“相同”的。所以庄子说,每个学派,甚至每个人的言论是不同的,但也有可能是相同的,但不论相同也好不同也罢,终归都属于言论,并没有区别。其实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大同小异。
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译:虽然如此,我还是试着说一说。宇宙万物有“始”,也有未曾开始的“始”,更还有个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始”。宇宙万物的始初,有自己的“有”,也有自己的“无”,还有未曾有“无”的“无”,更有未曾有那未曾有的“无”。突然间产生了“有”和“无”,然而不知这个“有”和“无”,果真是不是“有”和“无”。现在我已经有了说法,但不知我的说法果真有说法呢?还是果真没有说法?
老子认为道为万物之本,只知其子为万物,却不知其母。或者说道就是本源,没有什么能产生道,道已经是尽头。但庄子在这里认为,即便是万物之始,那么在其之前还有未曾开始的“始”,道虽虚无,但不会是凭空而现,在其之前仍然有未曾有的“无”。而且也在怀疑自己的说法,因为无论任何人一旦对万物表达了自己言论,那么这个言论究竟是否是对万物或某一物的客观的,究其本源的表达?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中的“失”不是丢失了某样东西,而是有所疏漏,再详细的描述,是否真的就是将物之本性描述全面,没有错漏?所以这些说法,这些言论究竟算是“有”还是“无”?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译:天下没有比秋毫末端更大的东西,而泰山却是小的;没有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的人,而彭祖却是短寿的。此句看上去很矛盾,不好理解。秋毫(秋天鸟兽身上长出的细毛,指细微的事物)本来就很小,却说没有比它更大的,泰山反而却是最小的。这里其实讲的是让我们从日常的惯性思维中跳脱出来,不要以我们眼见得来衡量万物,因为还有很多眼见不到的,秋毫虽小,但相对于微观世界来说,没有比它大的也是对的,泰山对于我们人类的身高来说,或者其他小于泰山的参照物来说,的确大,但那也要看和谁相比了,和地球,宇宙相比,它就是最小的。这一句其实是从空间的角度来开拓大家的思维。
第二句也是一样,只是从时间的角度开阔大家的视野,对于夭折的孩子的短寿来说,《庄子·逍遥游》中第一段提到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尤其是朝生暮死的菌类,相比较而言,夭折的孩子算是长寿,如今科技还观察到一些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可以说是转瞬即逝;彭祖同样是出现在逍遥游篇,据说他活了八百岁,但是相对于“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只能算短寿。
这两句的反向对比,是为了说明凡事一旦说了,就已经有失偏颇了,就已经不全面了,无论如何去表达都已经不准确,只是我们现在所说所做均已经是约定俗成,都是这么表达罢了,否则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文明也无法延续。但若要探究万物之本,就应当思本寻源。把握万物之根本,即道。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己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己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译:天地与我共同生存,而万物与我浑然一体。既然已经浑然一体了,还要有我的言论吗?万物一体加上我的言论就成了“二”,“二”再加上“一”就成了“三”。个人认为此处为极本穷源,无论是花鸟虫草,狼蛇鱼菌,山川河流都是万物,和此篇第一句所讲的“小类有别,大类相同”呼应,无论地球上,或是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万物,虽然具体到个体叫法不同,属性不同,但归为大类都是“物”,这就是浑然一体。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则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符合。这里说一与言为二,在解说《道德经》中已经阐述过,道为虚无,生一,一就是有,是道从无到有的外在显现,可以说一就是道,生万物。这里庄子将一视为万物也未尝不可,万物加上庄子的亚伦就成了二,这里当时不是只说庄子的言论,映射的是人的言论,所有的人,万物因为有了人的参与,有了人的定义,命名,所有才有了二,二就是阴阳,好坏,软硬,高低等万物的矛盾对立面,二再加上一就成了三,这里的一指的就是将万物矛盾对立面相统一的关系,而三生万物,三指的就是万物、人、关系构成的有人参与的万物。与没有人参与的万物相同的是万物还是万物,不同的是人对万物有了界定。
此篇庄子所讲的万物浑然一体,是从万物之根本来说明的。比如说鱼腥草,广西人叫猪肚菜、灰盆草,广东人叫田灌草,浙江人和云南人叫蛤蟆草,福建人叫饭匙草,青海人叫猪耳草,上海人叫牛甜菜,江苏人叫打官司草,东北人叫车轱辘菜,英文叫HerbaHouttuyniae……,不同的地区,国家,地域都有不同的叫法,但是无论人为如何命名,其本质不变,物还是那一物。
由此我们还可以延伸,万物并无不同,也未曾改变,皆是浑然一体,万物之名从根本来说并不是因为人的参与而有所不同,参与的其实是思维。人只是思维的载体,只是万物当中被选中的那一物,如果具有思维的是狼,是蚂蚁,是鱼,是虎,是树等等,那么如今的万物同样由具有思维的物种所命名。但无论是哪一物种命名,万物本身还是万物,而命名者也在万物当中。因此,思想不能停留在小类之别上,而应上升到大类无异上,那么思维所处的高度和广度将会是另有一番天地。如此一来才会达到无我亦无他,无私无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