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庄子的思想有多超脱妻子死后鼓盆而歌,这是 [复制链接]

1#

面对生死问题,有些人很惧怕,有些人很无所谓,但是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在这短暂的生命里,人们追求什么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呢?当人的内心当会受到功名利禄的诱惑时,心灵是极其不平衡的,也会变得不自由了。

庄子是一个保命主义主义者,他视“生死为一贯”,认为生死都是物之常情。死亡是人之常情无法避免的,当人们直面它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看破了这点就对生活很坦然了,一切顺其自然。

《庄子?至乐》篇有一段“生”与“死”之间的对话,很形象的通过梦来展开对生死的看法。该篇庄子的意图是,通过这段对话,充分说明了“生”不足以喜悦,“死”不足以悲伤,我们用平常心看待生死,看待世界一切事物的存亡,在这里指出“生”“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庄子?齐物论》不止“三义”,而是“四义”:齐万物、齐物我、齐生死、齐“物论”。所谓的“齐”就是超越,就是超越万物的界限、物我的界限、生死的界限、是非的界限。

总而言之,庄子不是一个重生忘死,重死忘生的人,是一个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死的人。他在生命的基础上去努力寻找心灵的自由,超越死的层面也就是摆脱了死亡对于人的恐惧,和压抑的方面而去实现心灵上的解脱和超越。

生死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上天就给予我们每一个人一次机会,都说明了生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生死平等这才是庄子真正意义上的生死观。

庄子在自己的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洒脱,这样是对死的超脱的表现,“以天地为棺椁”的坦荡胸襟这是对生的无比超然的体现,可见庄子内心对生死的超越和旷达。

指出了超越生死,就是将生与死视为同一,更强调生死的超越是人的精神的高度自觉自悟,没有任何人能帮助的到自己。实现“道通为一”的齐物论,还不能完全达到自由理想的世界,坐忘,心斋是其自由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