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家都知道焚书坑儒,那焚的是什么书坑的又 [复制链接]

1#

引言

提起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出名的皇帝,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而如果提及对于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皇帝,大家估计都会想到那个,横扫六国,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开创的秦朝,虽然只存在了不到百年,就在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的胡作非为下灭亡了,但是秦朝对于整个中华文明的影响却是持久的,包括在秦之后由刘邦建立的汉朝,依旧是遵循秦制,将秦始皇在位时期,所做的功绩保留了下来。

人们提起秦始皇的时候,常常会提及一句话“奋六世之余烈”,这里的六世就是始皇帝之前的六位秦王,在秦献公时期,秦国的国力可以说已经跌入了谷底,常常被中原地区的国家笑称为边陲小国。

然而在秦献公去世之后,秦孝公嬴渠梁继位,他重用商鞅并支持这位法家大儒,对整个秦国进行变法,自此秦国走向了富强之路,也是自此开始秦国开始沿用商君之法,并在诸子百家中以法家为先。

有严明的法度,就有了严明的军纪,有了严明的军纪,秦军就再也不是那个可以被所有人看清的孱弱军队,也就是这支军队,在秦国历代君主的励精图治之下,终于在秦始皇这一代,将整个中原大地统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秦始皇的一生,虽然功绩斐然,可在他身后依旧是骂声不断,长城下的累累白骨,始皇帝陵寝中死去的工匠,而最让人诟病的,就是他进行的“焚书坑儒”,许多人都认为,就是因为焚书坑儒,才使得大量的先秦典籍丢失,大量诸子百家的文献被毁,然而事实究竟如何,始皇帝的这一举动又对后世造成得怎样的影响。

一、秦始皇焚的是什么书

在一般人的认知中,都知道在历史上有秦始皇焚书这件事情,并且很多人在脑海中对于此事的画面,就是不管什么书,都一股脑扔在火堆中付之一炬,稍微了解一些历史的人,会觉得秦始皇焚书,所烧得应该就是诸子百家的典籍。

甚至一些对于秦朝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会觉得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在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之后再去统一文化,但其实以上的观点基本上都是错的,首先要否认的就是,在秦始皇焚书一事中,所烧的典籍并非诸子百家的大多数甚至所有典籍。

若真是如此的话,我们今日如何能看到,墨家、道家、兵家这些诸子百家的书籍,要知道在秦朝,只要是有明令禁止的东西,就会被划归到法条之中,在焚书的事件开始后,始皇帝就曾下令,在法令到达后三十天内不将书烧掉的人,将会在脸上刻上字,并安排去服劳逸。

那么秦始皇想要烧掉的究竟是什么书,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了解历史或者儒学的人一定都知道,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期间,有一位将书藏于墙壁之中的伏生,而这位伏生所藏之书,就是儒家经典《尚书》。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思考,需要藏的自然是别人要烧的,那么秦始皇要针对的其实也并非诸子百家,而是儒术。那么所谓的儒家经典具体为什么呢,这时候肯定会有人想起,诗、书、礼、易、乐、春秋。

但实际上,在秦始皇期间,易经与春秋这两项,并非已经被囊括在经典之内,那时儒家主要的典籍,主要还是诗书礼乐,而这四项中,礼和乐并非只能依靠书本传承,更主要的还是由人来传承。

而这些在史记中就有所提及,“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这段话中大概的意思是说,除秦国以外的史料烧掉,非官方学者官员,敢藏有《诗经》与《尚书》,还有百家之语的要烧掉,三十天不烧送去服劳役,敢于引用《诗经》与《尚书》的人死罪,敢于借古文非议朝廷的灭族,一些关于自然科学和医学的书籍不用烧掉,想要学知识的必须要向官员学习。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得出,百家之言虽然也被提及,但并非重点,秦始皇想要烧掉的其实就是代表诗的《诗经》,还有代表书的《尚书》,因为这两本,才是儒学思想真正的传承。当然除过这两本书以外,自然还会有一些其他的书籍存在,但主要针对的依旧还是儒学的经典。

那么秦始皇为何要如此针对儒学,这还要说到焚书坑儒中的坑儒就究竟坑的都是什么人。

二、秦始皇坑的是什么人

之前讲过了焚书,那么接下来就要提到坑儒,首先要提的是,许多人都认为,秦始皇坑儒一事并非属实,所坑杀的不过是一些方士,也就是一些卖假药的,因为秦始皇发现了他们的骗局所以将其坑杀。

并且为了证明这一说法,还有人拿出了史记儒林列传中的一句话进行佐证,“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许多人都将这里的术士与方士画上了等号以此来证明这一观点。

但事实上在史记中的这一句术士,并非方士的意思,在秦汉时期,术士的包含面积为广大,所谓术,不只是方士的术,也可以是儒术,道术等等。所以术士并非只局限于方士。

因此说秦始皇并非坑儒的说法自然不攻自破,而这里的儒是单纯学者还是儒学的传承者,就要从当时诸子百家的行为习惯来进行分析,首先是帮助秦朝强大的法家,我们看历史的时候很容易能发现,法家的学者们和纵横家、兵家很像,他们并非一帮一伙,而是独自行动,甚至有时候还会对同属一个学派的人产生敌对关系。

这样的人留下的更多还是思想的传承对于政治并不会有什么影响,再看道家,道家学说的领军人物,例如老子,杨朱,庄子,都是那种游离于主流世界之外的状态,不参与政治只宣扬学说。

与此相似的还有墨家,墨家并不像是道家或法家总是独身一人,他们是有组织有目标的,但这些人与其说是一个学派,倒不说是一个武装社团,他们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所做的事情说的狭隘一些,就是单纯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但同样与墨家一般有组织的儒家,却不像之前三家那样,保持一种对统治者无害的样貌,首先是儒家的来由,其实并非只是如同兵家、杂家这样的一家之言,儒学的传承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他只是由孔子等大儒提纯精练后,才变为了儒学。

而儒家的行事风格更多地像是一个大型教育机构,他们遍布大江南北,将儒学的理论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威胁的,并且由于儒学主要来自西周文化,对于刚刚建国的秦朝来说无疑是一个威胁。

作为极为喜爱韩非子理论的秦始皇来说,有一句话他一定记忆犹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句话也代表了儒家在一个法家为主导思想的王朝中,会有多么大的破坏力。

而且其实在史书上,被定义为焚书坑儒开端的,正是博士淳于越要反对郡县制,要遵循古制改为分封制。这无疑是在秦始皇的脑神经上跳舞,他刚刚灭掉了六国,若此时实行分封制,那秦朝奋六世之余烈的努力,是否会付诸东流,可就尚未可知了。其实事实也证明,在秦之后的朝代,但凡有进行类似分封制的,就没有一次番王不造反的。

也正是因为淳于越的话,让秦始皇动了焚书的念头。另外一提淳于越是齐人,齐地也就是儒学最为盛行的地方,那么淳于越作为能够当上秦朝博士的学究,信奉的是否是儒学,那就不言自明了。而且他所说要遵循古制的言辞,也颇合儒学之道。

三、“焚书坑儒”对于后世的影响

其实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举动,对于后世造成的最大影响,并非诸子百家的典籍失落,毕竟在汉朝时期,无数学者都曾说过,秦始皇的焚书行动中,其实并未烧毁诸子的书籍。

烧毁的大多是儒学典籍,以及一些极具煽动性言论的书籍,如果非要提及损失的话,可能就是对于秦国以外六国史书的消失,至于说坑儒的行为,其实更多的是让儒家的一些需要人传授的知识被迫断绝。

但即便如此,此事对于儒家来说,并未伤筋动骨,毕竟一些重要的典籍,比如限制最严重的《诗经》与《尚书》,也都在机缘巧合下传承了下来,真正失去的反而是那些传授儒学之道的先生也就是老师们。

从秦始皇开始焚书到汉朝停止焚书,其间经历了二十年没有人敢于教授《诗经》,也没有人敢于解释《尚书》的时间,这才是儒家真正的损失,但也正因为有了这一次打压,才奠定了儒家日后的光辉。

在受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打击后,在秦朝末尾陈胜吴广起义,当时的孔子后代孔甲带着孔家的礼器,千里迢迢投奔了陈胜,而在后来的汉朝中,儒家便开始不断继续力量,一是怕再来一次焚书坑儒般的冲击,二则是儒家或许意识到了自己这一门学问真正的出路在哪里。

结语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儒家的学说其实并没有任何的问题,在秦始皇时期之所以会对儒家下如此重手,其实还是因为儒家的思想威胁到了始皇帝的统治地位,影响到了秦朝国家的发展。

儒学在现今社会饱受诟病,其实更多的还是后来加入三纲五常之后,将那个教人为善的伟大学说,变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用于控制人思想的工具,不过即便如此,历史上也有无数君子曾站在历史舞台上,用他们的品格和操守向人们证明了,儒学的精髓其实从未在这片大地上消失。

而在最后还是要说一句,始皇帝焚书坑儒,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终究是错了,限制一群人或者一个学说的人发声的权利,即便是为了国家的稳定,依旧是不可取的,不过这些终是在不同时代的人所想所说,“焚书坑儒”这件事在我们看来或许是错了,但在始皇帝看来一个新生的国家,或许就需要这样的重手才能保持稳定和安宁。

参考文献:

《浅析“焚书坑儒”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影响》

《史记》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焚书坑儒”辨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