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作春秋中体现了哪些大一统观念 [复制链接]

1#
“大一统”思想源自先王典籍、成自孔子儒家,经过千百年探索,逐渐臻于成熟、形成体系。从孔子对管仲相桓公“一匡天下”的肯定,到孟子的天下“定于一”、荀子的“一天下”,《春秋公羊传》里提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再到东汉何休注曰:“统者,始也,总系之辞。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唐代徐彦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大一统”由初创到经传注疏,成为儒学乃至中华经典的重要范畴。《春秋》为孔子晚年修订,与《诗》《书》《礼》《易》《乐》合称“六经”。《春秋》涉及鲁隐公元年(前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年)的历史。孔子为什么作《春秋》?《庄子·天下篇》云:“《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孟子·滕文公下》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何时作《春秋》?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时已经68岁,在他人生的最后5年,孔子系统地整理了古代典籍。《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因史记作《春秋》”。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哀公十四年》载,“《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以终乎哀十四年?曰:备矣。”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载:“感麟而作,作起获麟,则文止于所起,为得其实。”感麟而作,意谓《春秋》始作于鲁哀公十四年获麟。▲《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之“跪受赤虹”。(图片来自孔子博物馆网站)孔子何处作《春秋》?在先儒的经学史中,孔子作述“六经”的地点,其实仍是缺页。汉魏以降兴起的地点传闻探索与写作的潮流,推动人们探讨“孔子作《春秋》处”。可以说,一直到南朝任昉撰《述异记》,才将“孔子作《春秋》”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