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想要过好这一生,听听庄子怎么说 [复制链接]

1#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人生哲学更是其思想中的精华。尽管它是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细细品来,依旧令人回肠荡气。

他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如何超越人的有限存在以获得无限的大道,实现逍遥自由、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是庄子哲学的主题。在“道”的自然观基础上,他的人生哲学解决了人们生活中的六大困境:生死之困、物欲之困、道德之困、情欲之困、自我之困、及本性之困。

一、庄子人生哲学的人生理想

1.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终极目标是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而人往往为各种物欲所支配,就会终身“役役”。要达到完全自由的境界,就要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无己、无功、无名”。

庄子真正摆脱了功、名、利、禄对自己的奴役。他的朋友请他去作官,他拿庙堂上的神龟做比喻,他说神龟在庙堂上高高在上,受人敬拜、但却失去了性命,还不如在泥塘中自由自在来得痛快。

这正说明了他所追求的是物中蕴涵的本质道,只有这样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道是藏于万物与自然的,道虽不可知、不可言、不可行,但他认为这是对那些仍“物于物”的人而言的,对那些能够达到“无己”境界的人、道是可知、可言、可行的。

2.超越生死的豁达人生态度

在庄子看来,道是无始无终的。道是超越生死的。倘若人们真正认识了道,对生死也就超然度外了。他认为生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之变,他向死而生,通过对死的理解来体悟生的意义。

在他妻子死后,竟能鼓盆而歌在他自己将要离开人世时,面对厚葬自己的弟子说:“吾以天地为棺,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如此对待生死,多么豁达!

3.超然的处世哲学

庄子的处世哲学是超然的,他能让心——那个非感性的抽象自我在内心自由中逍遥游,却不能让身——那个感性的现实中的自我在“吾何有之乡”中逍遥游,因为身只能游于尘垢俗世。显然,在现实的人生与世俗的矛盾冲突之中,逍遥游的超世自由是无法解决的。

如何才能使得心与身达到完美齐一,他有着自己特色的处世之道——顺势安命:(1)让自己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于累,这样免于为尘世所累。(2)力求做到外化而内不化。乘道德而浮游,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即对于赞誉和指责都无所谓,顺着时事的变化,时显时隐,与物俱化,不固执于一种行为,时进时退,这样自由游于世,但是始终做到乘道德而游。

他认为以此处世,方能主宰外物而不为外物所主宰,这才是最符合道的处世方法。

4.本真无为的人格境界

当庄子把天人作为对立概念使用时,天指自然即无为,人指人为既有为,自然是指法天贵真的本然状态,人为是指一切有害人生命主体的文化行为与经验活动。他主张顺乎自然,反对人为。《秋水》篇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道在这里被释为“真”,即自然,体现了一种追求生命本真,反对人为矫饰的价值理想。

“真”与“伪”相对“伪”的最初含义是人为,求真即是去“伪”即去掉人为的因素。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自然于人之重要:(1)自然之身。《应帝王》篇有则:南海之帝为修,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忽,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倏忽二帝按照日常世界的认知活动和价值标准来对待混沌。结果导致浑沌丧失生命本真与自由。这则寓言隐喻着背离自然将给活着的人带来主体生命的沉沦和扭曲。

因此,人必须“反其真”,与道为一,回归自然感悟人的真实存在,彻底消解人为的东西。他以混沌开窍喻指世俗的修养,开窍而死则表示丧失了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心。

(2)大自然本身的美。《则阳》篇中:“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意思是天生美的人,自己不知道比别人美,没有炫耀之心,这样的人别人也总是乐意欣赏其美。

(3)大自然的道德。他认为儒家的仁义道德是人为、违背自然的东西,而真正的道德是不用善恶来评价,因为它本身就是最完美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自然,才是道之所在。

二、庄子人生哲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庄子人生哲学的要意不仅仅在于它具体地提出了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它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启示,他开显了能与孔孟“仁”的精神境界相对立而又统一的道的理想精神境界。庄子哲学中洋溢着对生命的关切,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独立个性的张扬,他确信生命与宇宙万物的本质是息息相通的,因而他肯定生命的本真自然之性,珍爱生命的存在。庄子哲学中激荡着对自由的渴望,抨击“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突出个体存在,倡行对独立自主的人生和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的追求。

我们从庄子对待生死、外物、道德、情欲,及对待自我及本性的态度,不难看出,他的理想就是追求超越,回归自然,过一种合乎道的生活。他不仅热情向往精神的最大自由,更向往在现实中过着一种淡泊、超脱、朴实的生活。我们现时代,随着物质的丰富,人在物质面前显得更加渺小,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是一种充满欲望的动物,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使内心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庄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达到自我内心和谐的方法——无心,无欲。他对社会采取的是一种超出眼前狭隘功利的放达的生活态度。

他告诉人们只要被名利诱惑就会跌入万丈深渊,只有把心胸放宽,就不会跌如万丈深渊中就能领悟“忘我”的真谛,从“我”的禁锢中走出来,摆脱为物役为物累的状态,达到淡泊名利逍遥于世的境界,享受到内心的真正的自由。他的“安命处顺”不失己的处事方式,可以为那些既想坚守“自我”又不被社会异化为“非我”的人,提供了一剂良方。

外化而不内化,就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在诱惑面前能坚定自若,他们可积极参与,却不同流合污,他们可追逐物质却不迷失自我;他们始终能保持内心世界纯洁,最终也就实现了他们自身价值与内心追求的完美结合。他为人们提供的这种社会和谐的处事方式使我们的社会实现真正的和谐。

在当今社会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自然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山、水、不再美,它们甚至开始报复人类,长此以往人类生存将不在,何乐之有?而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他的人生哲学中强调要尊重人的本性,崇尚自然朴素,主张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认为人非自然的主宰,要人们一切顺其自然,追求自由无待,尽情驰骋于天地之间,那快乐也就不期而至。他希望让人们懂得享受真正的生活,自由呼吸,尽情放松,徜徉自然风光,品味生活乐趣。

小结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庄子的人生哲学中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表现出一些消极的方面。在当今社会庄子的生死同状思想,会引起失意的人自杀;他的安时顺命思想带有宿命论色彩,可能在人们心中形成逆来顺受,不求抗争的观念思想;他的“无欲”、“忘己”则可能成为一些人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借口。所以,对庄子的人生哲学,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一个清醒的态度,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