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是先秦诸子之开山祖师,通读道德经 [复制链接]

1#

老子是先秦诸子学说之开山祖师

公认的我国学术最发达的一个时间段就是周秦诸子阶段判断的一个要点是具有开创性,有开天辟地之特征。

而老子是能够代表周秦时期的学书及大成者,《老子》这本书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出世法,一部分是入世法。

韩非子以法治国,墨子以爱治国,孔子以仁治国,孙子以兵法治国,都是沿袭《道德经》的内容。

《道德经》讲透了宇宙真理,老子是道家鼻祖,他原本是国立图书馆的馆长,也是史官博览群书博闻强志,通晓天地将自己发现了宇宙真理写到书里,可是即使如此,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

老子找到了宇宙变化的规律,把这个规律名字定为道。韩非所写的文章里面有两篇是关于老子的一篇是《解老》一篇是《喻老》。并且他称老子为圣人。

在先秦时期,吕不韦的门客所作的《吕氏春秋》也是推崇老子的《道德经》学说。周秦时代的学说,只要能读通道德经,那么其他学说就能一以贯通。

《道德经》是出世法与入世法是不妄为与有为

世人对《道德经》的误解有几千年了,《道德经》这本书不是让人无所作为,而是让人不妄为是教导人沿着宇宙事物的规律去有所作为,而不是任意随行,逆天而行。

几乎每一句中有半句是让人不妄为,有半句是让人有所作为。比如“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前面的所有关于我的不妄为,都是为了使人民的有为有所作为。

《道德经》中所说的无为是顺其自然,不造不始。该作为的就要去作为,不该作为的不能去做。如果该去做的不做,这就是有心和自然对抗,这就叫有所为不能算是无为。

并且老子在书中关于宇宙事物的来龙去脉也说的很清楚“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让人在事物没有恶化之前应该扼杀在摇篮里,那个时候最好解决。

《道德经》中写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从老子这里学会仁,孟子学会了义,韩非子学了法,孙子学了兵法。

“道流而为德,德流而为仁,仁流而为义,义流而为礼,礼流而为刑,刑而为兵。”这是一种天然的趋势,所以老子才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道德经里经常让人思想“复归于婴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婴儿无知无欲,也是发育最快的阶段,静下心来达到这种阶段就能够用心去看,而不是被外物所扰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道德经》中显示老子并不反对用兵,他只是反对不根据规律乱用兵。因为他心里非常清楚,当道仁义礼法都已经不管用的时候,只能用兵。

《道德经》里面让人窥见宇宙自然之理的办法,是把自己内心思想中的教条规则都拿走思想复归于婴儿去观察大道才能够看清事物的本来。

一个人只要能够洞察大道之规律,一切事物都顺天而动,如四时之行,百物之生,与造化相通。要想窥见造化流行之妙,就得让心和宇宙融合。

“贫贱生勤俭,勤俭生富贵,富贵生骄奢,骄奢生淫逸,淫逸又生贫贱。”其实这个规律就是循着道的规律走的,盈虚消长,在《道德经》中满盈其实是不提倡的,因为事物一旦发展到了成熟,就会走下坡路。

《孙子兵法》也是从老子的兵法中延伸出来,而老子用兵是出于自我防卫,出于不得已,而不是出于主动侵略或者助长国力,对于他而言,任何事物到达了顶峰就要收缩,所以他不会主张侵略。并且,他主张慈。

《道德经》里面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用兵有言,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或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师好还”“夫家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韩非所讲的虚静无为,和老子所讲的虚静无为又不完全一致,因为老子所研究的宇宙的规律不同的人看到会有不同的理解。韩非子和庄子都是尊崇老子,可是一个是出世,一个是入世,两人各选一条路走。

然而,韩非子并没有理解通透《道德经》,他只选择了一条路,所以事事干涉,这并不能叫做不妄为,而是明知不可为之而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