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凭海临风山水天眼新闻 [复制链接]

1#

明明是大自然的山水,古人偏偏要泼墨成一幅画。这倒也罢了,因为图画毕竟还是诉诸于眼目的。可是,山水还可以用耳朵来听,一曲《高山流水》古往今来就陶醉了芸芸众生,其中知音的故事传颂千古,感人至深。这音乐倒也罢了,还属于耳目可以感受的范畴。所谓“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谁知这山水竟还可以用心灵来感受,营造成诗歌的意境来。甚至还能够抽象出哲学的思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一年旅行是坐大货车去桂林,正当桂林旅游炒得火热的时代——“桂林山水甲天下”几乎是家喻户晓。但我到了一看便觉得“不过如此”,现在能够记起来的好像只有象鼻山,还有就是阳朔了。因为桂林的山水与我家乡的山水实在相差无几。我印象较深的是在游轮上导游小姐指着对面的一幅巨型山壁问游客:“看到那上面有几匹马的形象了吗?”她还说普通人是看不出来的,那上面一共有九匹马(指石壁上自然纹路形成的似马的图案),谁看到的马越多就证明越有智慧。后来,我也去了很多地方,才知道这种包装的技巧普遍适用,诸如:神女峰、狮子岩、卧佛山、仙人指路、猴子探海……不胜枚举。原来,这自然的山水不如人文的山水更能吸引游客啊。当我又去了泰山、黄山、庐山、华山、嵩山、梵净山……还到了西湖、太湖、洞庭湖、千岛湖、嘉兴南湖,以及长江、珠江、湘江、嘉陵江、黄河、淮河、秦淮河……才知道名山大川原来都蕴含着极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山水就像一个人的外貌形体,人文历史才是山水内在的灵魂呢!

我曾经在一所乡间中学教书,那是位于黔东、湘西交界处的武陵山区腹地。教书之余,我的足迹踏遍了学校周边方圆百余里的山山水水,对于山水的自然属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观察和体验。那里是典型的喀斯特熔岩地貌,山高、水长、洞奇、石怪、林深……特别是山与水宛如一对恩爱的夫妻,山环水绕,不离不弃,缠缠绵绵,直要到地老天荒的样子。我有时缘溪而行,汩汩的水声就在身旁,口渴了便蹲下身掬水而饮,泉水清冽,味甘如醴。抬眼看到一只蜻蜓立在一株水草的尖顶,伸手去捉,它却飞走了,翩翩降落在溪流对岸的一块大青石上。我走着走着,流泉突然不见了踪影。待转过山坳,下完一段陡坡,却分明听得水从高处坠落的轰轰巨响。原来那水正从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跌落下来,仿佛一绺白布挂在眼前,坠入一池百十平米见方的小石潭里,碧波荡漾,水清如镜,约有半截筷子长的游鱼数十余条,仿佛在空中自由来去,了无牵挂,眼前的景象不由得让我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而那无羁无绊的游鱼,又让我自然联想到庄子与惠子曾经游于濠梁之上的那段有趣的问答: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于是,又回到山水的文化属性上来了。本来,天地万物同根同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说过这样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看来,这山水还真是不能离开人类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了。

当然,我们依然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因为不论是自然的山水,还是文化的山水,都是人世间美好的存在。

文/邓有民

文字编辑/邱奕

视觉/实习生惠仕维

编审/李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