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lvyouxfnet.com/48774.html向来痴,从此醉。水榭听香,指点群豪戏。剧饮千杯男儿事。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
昔时因,今日意。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虽万千人吾往矣。悄立雁门,绝壁无余字。
《苏幕遮》——金庸
时代几经变迁,如今再说武侠,已仿佛不合潮流。毕竟,在当今的流行文学中,热血爽文才是主流。但不可否认,在70、80后的记忆当中,总会有几间租书屋的名字记忆犹新。每当酒酣耳热,缅怀青春,也往往会谈到武侠小说,忆起像卧龙生、柳残阳、陈青云……这样的名字。
武侠的风潮虽退却,但金庸却没有,他的经典仍被不断翻拍,即便往往一片骂声,但各大出品公司仍乐此不疲,收视率也从不冷场。即便是中国最顶流的明星,也从不顾及压力,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出演金庸的角色梦。
那金庸作品究竟有何魔力?让它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力?这其中固然有故事与人物塑造的成功,并非笔者能一一道尽。本文不去讨论金庸作品的细节,或者某部作品,而是纵观金庸全部15部小说,希望能在此让读者认识一个更加具有内涵的金庸。
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中国人的道德基础
说起“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普遍读者首先会想到郭靖,其实,纵观金庸全部作品,这几乎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体系中的核心。金庸不仅塑造了一个连保暖都成问题,却一心秉持民族大义的底层群体——丐帮。而像明教、天地会、红花会……更是直接以复兴民族为己任,即便是铁掌帮、神龙教这样的反派团体,最初的设立也往往与民族存亡息息相关。
或许小说中的边缘人物并不足以说明问题,那让我们来看看他笔下的主角们,在面临民族大义、生命尊严与个人私利的抉择之下,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郭靖因一城百姓的生命,放弃了向大汗提出与华筝解除婚姻的初衷。杨过想到大宋的命运,放弃了报父仇的最佳时机。萧峰为阻耶律洪基进兵,选择了牺牲自我。张无忌与赵敏的种种矛盾,主要归结于汉蒙之间的对立身份,直至赵敏与蒙古决裂,二人才最终走到一起。
当然,还有对义军失望,选择避居海外的袁承志。即便是韦小宝这样荒唐的人物,在面临清廷与天地会的抉择面前,也选择了退隐,守住了最后的底线,而天地会正是《鹿鼎记》中汉民族的代表。
可以说,家国情怀,生命尊严是金庸整个作品体系中的价值观,而且绝不容玷污,从他把岳飞、韩世忠、袁承焕这样的民族英雄,树立成诸多主角的心灵导师就可见一斑。
而儿女情长、个人荣誉,在民族大义面前显得不值一提,这同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部分,只是让金庸以“侠”的形象,把这种精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二.“琴棋书画,柴米油盐”,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虽然武侠小说以崇侠尚义为作品核心,但金庸的作品中,有的却不仅是江湖纷争,恩怨情仇。他试图用“武”的外衣,包装深厚的中国文化,甚至尝试阐述传统文化中大道归一的特点。
大理段氏四大家臣的渔樵耕读,江南四友中的琴棋书画,无一不在津津乐道的展示中国文化。朱子柳把书法融入一阳指,陈家洛在《庄子》中领悟庖丁解牛,这样的桥段也是屡见不鲜。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珍珑棋局与侠客岛上的石壁。段誉、慕容复这样家学深厚的世家子弟束手无措,却被不懂棋道的虚竹破解。侠客岛上的石壁,诸多武林名宿无法参悟,却被不识字的石破天误打误撞学到神功。
其实这两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具有共识的是:金庸先生试图用寓言的形式讲述其中的道理,或是执念成魔,或是旁观者清,又或是让人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而无论是什么,我们必须承认,这种运用故事讲道理的智慧,绝对是中国式的,而且传承了几千年之久。
三.“驱除鞑虏,民族斗争”,中华民族的融合史
金庸小说中除《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白马啸西风》没有明确给出时代背景,大多作品都有相对严谨的历史线。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的作品可以当史书来研究,而是足见他对创作的用心程度。
从现在的角度看,金庸作品的历史架构也许并不复杂,但别忘了金庸所属的创作年代,那时还没有互联网,并不是什么素材都可以信手拈来。你会发现,他的历史储备绝对是惊人的。而对于通俗小说来讲,能尽量兼顾到历史架构的严谨性,已经难能可贵。
我们来看看,金庸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历史背景,他都在讲什么?
《天龙八部》的故事设定在北宋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历史阶段,他借用大理、西夏、契丹、慕容氏、番僧……构建了一个复杂而鲜活的江湖,生动的再现了那个时期华夏民族的特点。
汉民族的统治相对稳定,而从外部来看,吐蕃野心不死,西夏、大辽虎视眈眈,而内部慕容氏这种势力,又一心想着复辟,正是一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似乎只有像大理这样不被诸民族看在眼里的弹丸小国,才是世外桃源。
天龙八部的故事发展,正是当年各族关系的一个缩影,以汉人为核心的各族看似相安无事,其实却暗流涌动。
而《射雕》三部曲的时间线更加清晰,“靖康耻”标志着北宋的灭亡,南宋的开端,金庸借用这一典故,给故事做了铺垫,并设定好正反两个主角的名字,之后表现宋金斗争的故事从此展开。先是成吉思汗的崛起,这段故事讲述了郭靖的成长。之后又以宋元的斗争,成就了神雕大侠杨过。其中自然少不了武侠小说固有的恩怨情仇、儿女情长,而大的脉络却是汉人抗击外敌侵略的一段伟大历史。笔力未尽之下,又以张无忌与赵敏的故事,侧写了汉蒙之间的关系,直至汉人政权再度建立。有趣的是他用张无忌退位明教,赵敏与蒙古决裂,共同归隐,表达了汉蒙的融合,实在有趣至极。
明清这段历史,则用阿九贯穿了《碧血剑》与《鹿鼎记》两部作品,虽然创作时期间隔过长,风格迥异。但这也算对前作的一种交代。
《碧血剑》的背景设定在明朝末期,袁承焕含冤惨死,以李自成为首的民间起义正趋于白热化,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崇祯自缢,导致明亡清兴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而后又在《鹿鼎记》中将部分人物与事件加以更深解读。《鹿鼎记》则直接借用了康熙的成长主线,擒鳌拜、削三藩、复台湾、征朔漠、逐沙俄等故事。
《书剑恩仇录》以两件令人津津乐道的民间野史,乾隆的身世与香妃的传说,组成了基本架构,展现了红花会群雄与回族部落对清政府的抗争。部分人物同样被引用到了后来的《雪山飞狐》与《飞狐外传》中。
当然,金庸讲得更多的是朝堂以外、江湖之中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重在演绎,但就是因为他准确的引用了历史,才让读者产生更强的代入感,也使笔下的人物更富有魅力。
当年很多读者,正是因为金庸小说中的故事,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开始了探索之源,无形中再次起到了推广中国文化的作用。
四.“三教合一,阴阳理论”,中华民族的哲学观
中国人的哲学思维中,主要来源于儒释道,其实前文已经提到过,金庸笔下的侠者都以“仁”为道德基础,这也是儒家的主张之一,而与佛家的“慈悲”也殊途同归,用《鸳鸯刀》中的一句话足以说明问题:仁者无敌。
但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却是金庸小说中的另一个特点,中华哲学中的平衡理论,也就是道家所讲的阴阳学说。
金庸的作品体系中,一直在达成某种力量上的平衡关系。正邪势力之间的对比与相互转换,正中有邪,邪中有正,同样也体现在他对武学系统的设定上。金庸的武学系统主要分成两大类:内功与外功,而大成者往往内外兼修,外功又分内、外两家,内功又分阴阳两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九阴真经》与《九阳真经》,这是一攻一守两个矛盾体,分别源自道家与佛家。即便武功臻于化境,也难兼得,只有通过一定的偶然性才能调和相济,这是中国哲学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老顽童左右互搏的设定,同样是在表达事物的两面性,有失必有得,越聪明的人反倒越学不会。
不得不提的还有《倚天屠龙记》中太极拳、剑的设定,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笑傲江湖》中独孤九剑的设定,一种无招胜有招,大道无形的理论。这些同样源自于中国的哲学理论,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思维形态。
五.“亲情、爱情、友情”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模式
其实在中国的整个社会结构中,最能体现情感特点的莫过于家庭关系与人际关系。它明显区别于西方,可以说是中国社会所独有的。但我们必须承认,随着社会劳动结构的进步,很多都不再适用,我们仅从金庸作品本身出发,去讨论他对传统情感的一些理解。
在旧中国的社会定位中,男女有着显著的差异。因为金庸生活在早期的香港,保留了很多传统观念,其实在他作品中以汉民族为正统的观念中便可见一二,再加之他笔下写的都是中国古代的故事,因此也将这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表现在了他的作品当中。
前文已多少提到过,男主人公的定位,往往肩负着民族与家国的巨大使命,而女主人公则更多体现在对男主的帮衬上,往往扮演着贤内助和相夫教子的角色。你得说,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式家庭定位。胡夫人如此、宁中则如此,就连古灵精怪的黄蓉也摆脱不了这种命运。而除了打造“贤妻”这种角色定位外,还塑造了李萍这样的“良母“式角色。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而李萍正是这样的存在。可以说,如果没有李萍这位良母,就很难成就之后的郭靖,而在金庸所塑造的所有人物中,资质并不上佳的郭靖,却是最接近完美的存在,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从未做过错误的选择,这与李萍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虽然家庭定位有所区别,而金庸作品中表达的却绝非男尊女卑思想,恰恰相反,金庸讲得是中国传统夫妻的相处之道。他借用夫妻刀法表明了观点:需心心相印,互相回护,才能天衣无缝,有胜无败。倘若无法心意相通,则威力大减。有代表性的伉俪很多,比如:石清、闵柔夫妇,杨、龙夫妇等。
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如:白自在夫妇、钟万仇夫妇,男性多以惧内形象出现,而经过重重的误会之后,往往也会达到更理想的状态。这就是金庸先生对传统爱情观的表达,其实是一种相濡以沫,和谐共生的平等关系。
除此之外,金庸小说中还表达了尊师重道的中国传统,如:郭靖与江南七怪,武当七侠与张三丰、韦小宝与陈近南等。也有惺惺相惜的知己式代表,如:胡一刀与苗人凤,狄云与丁典,而像明教、天地会……这样的兄弟手足之情,不胜枚举,不一一赘述。
总之,在金庸的整个作品体系中,无一不在表现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仁义礼智信。以现代视角来看,这其中还是存在着许多封建思想,但你不得不承认,这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中的确存在过。
而相对的,正是这样的封建社会背景与中国传统道德,让他的武侠小说更让人信服,也更具中国味儿。
虽然笔者一直控制将本文展得太开,然而还是说了很多,但我们讨论的是:为什么金庸才是大师,如果这些还不足矣说明问题,那让我们脱离作品内容本身,试着以现代的视角来审视他作品中的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前文讲过,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展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从民族的价值观核心,到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甚至是社会结构,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也许有人会说金庸小说中很多内容并不符合时代精神,不代表当今的中国。
但笔者想说的是:当今的中国还需要金庸作品来代表么?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科技,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无一不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人的形象与价值,而我们所缺少的其实正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
我们一直质疑,西方对我们文化的不了解,甚至不止一次曝出辱华、丑化中国人形象的事件。单眼皮、眯眯眼、清朝服饰、大辫子……而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些形象从何而来?他绝不是中国现代人的形象,而恰恰是我们的历史,造成了西方人这样的误解。即便今天的中国已脱胎换骨,但别人仍紧抓你的小辫子不放。
为什么个别国家总会拿着我们的文化遗产申遗?即使整个亚洲都知道它来源于中国,可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变迁,谎话说了一千遍,终究会有人信以为真。
可见我们所缺少的,其实正是让西方去了解过去的中国,它不仅只有病态的晚清,那在我们灿烂的文化中是最微不足道的一笔。可以这样讲:如果漫威团队读过金庸先生的小说,就不会自以为是的做出所谓的中国元素,他们会懂得中国人的骨子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基因,相应做出真正符合中国价值观的东西。即使你不去刻意讨好,中国观众也会乐于买单。
二.中国IP的打造
IP作为热词被中国人说了很多年,各大文化公司也试图打造自己的IP,然而不客气的讲,真正沉淀下来的并不多。多数根本算不上IP,充其量不过是打着IP幌子的流行品而已。不是说没有,而是真的很少。但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金庸作品的价值,其它作品并不在本文探讨的范畴。
中国人在国际上最大的IP还是孙悟空,我不想太多延伸,否则又会涉及到阴谋论。而像《龙珠》、《哈利波特》这样享誉国际的现代IP却一直都未出现,但中国真的是没有同量级的IP么?大家别忘了一件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金古黄粱温为代表的中国武侠小说,曾风靡两岸三地、东南亚地区,以及整个华人世界,即使日韩也一版再版,并译成了英法等文字。可以不客气的讲,他的起点,绝不亚于同时期的《龙珠》与《圣斗士星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我们当初还完全没有IP的概念,才显得后劲不足。
其实,武侠小说做为中国独有的文体,很值得继承与发扬。当然,它也从未消失过,只是以更新的形式活跃在各大网文平台上,以仙侠、修真、玄幻的方式继续生存。即便挂到外网,也被冠以东方玄幻的标签,因为它区别于西方玄幻,仍保留着中国的武侠味儿。甚至能从中看到金庸小说的影子,可见金庸作品对中国作者的影响是何等之大!
我也相信随着中国对全世界的影响,金庸这个IP也将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文学性VS文化性
最后这一点已经不用再多说了,笔者前文已经表达清楚了自己的观点。其实金庸先生的作品自诞生以来一直是有争议的,但以纯文学小说的标准,衡量通俗小说的价值,这真的公平么?如果这是唯一标准,即使四大名著也未必全都及格。
既然没人去探讨《海贼王》、《哈利波特》的文学性,艺术性,为什么偏偏要把他强加给金庸呢?这未免也太双标了。
我们反不如来审视他作品中的文化性。或许金庸作品在文学性上不如纯文学作品,但他所带来的文化性,同样是纯文学小说所不具备的,至少目前中国还未出现。而文化性与文学性相比,哪个更有价值,笔者不想去衡量。
最后,笔者在通读金庸全集时还是十几年前,很多情节也许记得有所出入,而新修版还一直没有机会重读,如果文中出现错误,还望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