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吴蕙如美妆技巧”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说起庄子,人们总会很自然地想起他的名篇《逍遥游》;而《逍遥游》里着力刻画并被置于开篇处的大鹏形象,更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大鹏原本是北海里的一条鱼,名字叫鲲。它大得出奇,竟没法知道它有几千里。突然,它奋力一跃,眨眼间又变成了让人震骇的一只巨鸟,从大海里破浪腾空而出,它这时的名字叫做鹏。鲲本来就已经大得叫人凉奇了,可相比之下,鹏则大得更使人惊恐,单单是鹏之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这还没算上它的头尾和两翅。当它怒张羽毛、奋然高飞的时候,真是遮天蔽日,天地也顿时为之阴暗下来。
它要等待海上飓风大作的时候,飞往遥远的南海。在飞行的过程中,它那分外有力的双翅,拍击着汹涌的海浪,激起的水花高达三千里;与此同时,它还搏击着猛烈的旋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真可谓其变也神速,其大也神奇,其飞也壮观。这便是《庄子》一书的首篇《逍遥游》所描绘的鲲鹏巨变、大鹏飞天的壮阔境界。
由水里而空中,由地下而天上,大鹏获得了鲲所没有的自由,终于可以雄飞高天、雄视广宇啦!这已经足以引发当时人、甚至是今人的热慕,因为大鹏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正是人人心底都在涌动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啊!然而出乎我们的意料,这只象征着自由的大鹏,虽然不像蝉与斑鸠一样,是庄子笔下所蔑视的形象,但毕竟是庄子为之遗憾的形象。
根本原因就在于,大鹏之飞并没有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而是有所依赖,有所凭借。在奋飞前,大鹏需要一个永远不可省略的致命前提——风要积聚得雄厚,才能托负起它那庞大的翅膀,用庄子的哲学术语讲,这叫做“有待”(有所依靠)。“有待”,就不是庄子一贯追求的绝对自由,自然也就无法为庄子所肯定、所效法。关于《逍遥游》为何要写及鲲鹏巨变的文学寓意,吴怡在《逍遥的庄子》一书里有一段很有趣味、也很有启发意义的话:
把鲲鹏拿来象征人世,鲲化为鹏的历程,说明一个人在成为至人、神人或圣人之前的一段修炼功夫。这条妮在北冥中,由小变大,正如同我们在人世间的求学与奋斗,唯有一点一滴的努力,才有一点一滴的成就。也唯有一点一滴的成就,才使我们慢慢的经验丰富了、知识渊博了、意志坚强了,而变成一位巨人,从世俗中脱颖而出。
然而也出乎庄子的意料,原本是他在《逍遥游》里作为至人、神人和圣人这类最伟大者的陪衬,因而也不得不为之遗憾的大鹏形象,却为后代文人、特别是大诗人李白所格外青睐,推崇备至,大鹏不再是庄子笔下欲贬先扬、似扬实抑的形象。
李白在青年时代所写、中年后又加以修改的《大鹏赋》,是一篇言志之作。文中称赞大鹏“上摩苍苍,下覆漫漫”、“头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表达了他对大鹏的心驰神往之情。大鹏在李白的心中,可以不受任何束缚,任情地飞翔在蓝天碧水间,这与李白既高远又高洁的胸襟是非常契合的。
甚至直到临终前,最让李白念念难忘的,还是那只雄视千里、独来独往的大鹏,他沉痛地唱道:“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临终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庄子创造的大鹏形象,让李白的一生都为之魂牵梦绕,豪情激荡。庄子笔下的大鹏给李白以不竭的灵感,李白诗中的大鹏给人们以不衰的诗情。
参考资料
《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