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看待道德经这部伟大经典的一些历史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哪里治的好 http://pf.39.net/bdfyy/

提起中国的老子及其《道德经》,可谓大名鼎鼎。老子是道家思想宗师,他写的那部五千言《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在中国人心目中,老子是和孔子同样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和孔子提倡礼乐教化的观点不同,老子倡导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同时老子还提出少私寡欲、清静无为、宽容忍让等富有启发意义的人生哲学。

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的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思想也构成了中国汉民族文化的血脉和根基。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和儒家《论语》一样,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先秦时代的文化产物,是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

我们理解和评价《道德经》,应当采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根据辨证方法,一分为二地分析评判。既要肯定《道德经》的伟大贡献和积极意义,又不应当回避老子思想的某些历史和文化的局限性。只有将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相结合,我们才能对这部伟大的道教经典,做出比较客观中肯的评价。

笔者认为,结合中国历史发展和跨文化比较视角,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一些思想,在某些方面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也应当真诚面对,理性分析,以便让《道德经》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新社会、新生活、新理想。

一,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学意识的发展。

首先,我们应当肯定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观的重大历史意义,即尊重自然,顺从自然规律,重视人和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关于这一点,西方文化界对于老子的《道德经》也是赞誉有加。比如老子和庄子在北欧地区,名气非常大,很多北欧市民都知道中国老子的《道德经》。西方社会自从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后,就把道家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奉为调节人和自然界关系的重要哲学依据。

老子在先秦时期就提出了道法自然的伟大思想,而西方社会产生环境伦理学和环境美学,则是20世纪以后的事了。由此可知,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观,可谓高瞻远瞩,意义重大。

其次,我们也应当看到,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哲学立场,过于强调顺从自然,以至于明确排斥人的主体性,即人们可以运用理性知识和科技手段,征服和改造大自然,让自然界为人类服务。

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学意识的培育,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道德经》思想的一种历史和文化局限性。

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之治,应绝巧弃利,绝圣弃智。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理想,同样排斥各种技术发明成就,像车船、计量、兵器等。

根据老子的观点,人应当放弃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努力,完全归顺自然,和光同尘。这种否定人的文化创造性和征服自然能力的见解,显然不利于培养自然科学兴趣,发展技术文明。

除了道家思想,中国儒家文化,对人们研究和改造自然的兴趣和能力,同样持轻视和贬抑态度。比如儒家伦理把所谓技术发明,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奇技淫巧,和道德修身关系不大。关于这一点,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专门谈及过。

不能否认,在轻视科学理性问题上,老子和儒家思想,立场基本一致。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局限性。

我们知道,哲学文化是科学发展之母。现代自然科学的发源地,是中世纪晚期的欧洲。为何现代自然科学产生于近代欧洲,而不是亚洲或其他地区?其中的关键原因是,近代欧洲文化为现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条件。

诸如,十八世纪欧洲产生了启蒙运动及其理性主义;基督教信仰的祛魅化及其客体化原则;培根倡导的经验主义认识方法;欧洲近代实验方法的产生等等,如伽利略、拉瓦锡、牛顿等科学家各自创立了科学实验方法。关于欧洲文化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论题,国外科学界已进行了充分研究,在此不再举例。

自15、16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开始崛起;17、18世纪,西方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把亚洲、非洲等地区远远抛在后面。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由于缺少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和方法,使得中国传统科学研究,如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明显落后于西方。对于此类问题,我们不应该否认和回避。

二,老子对人们的技术发明和精神生活,持消极否定态度,应当辨证看待。

老子生活的时代,周王朝大一统政治统治,日趋分崩离析。各个诸侯国之间矛盾和纷争不断,普通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干扰和影响。老子怀着悲天悯人的精神,关心思考民生疾苦,努力探寻济世救民之道。

在老子看来,当时中国社会存在很多矛盾与问题,如统治者贪得无厌;礼乐仁义文化日益虚伪;大盗小贼横行;百姓承担各种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社会生活动荡不安。为消除社会矛盾,拯救百姓苦难,探寻人的幸福之道,老子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如道法自然,不为天下先,清心寡欲,无为而治等等。

可以说,老子写作《道德经》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建立一个自由、自在、天然、淳朴、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从历史意义上说,《道德经》的思想具有重大现实价值,也体现出这位大思想家的菩萨心肠和良苦用心。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老子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些社会、政治理想,在今天看来,显得有些过于消极与保守,应当辨证分析,理性看待。

第一、老子排斥人的智慧、知识和技术文化

在老子看来,以智治国,国之祸也;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也。老子主张,百姓生活应当无知无欲。其中包括,老子明确反对技术发明,把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也排除在外。在老子眼中,这种排除智慧、知识和技术发明的社会,才是一个天然、质朴、和谐、幸福的国家,即小国寡民。

老子说,圣人之治,让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或者叫:虚其心,实其腹,强其筋骨;使百姓无知无欲。

如果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老子设想的理想社会,几乎排斥人们所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如技术发明。从人类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老子的上述构想明显违背人类文明进步逻辑,显得过于消极保守。根据老子的理想国家,百姓的生活几乎类似于原始人们的生活,这种生活水平实在过于原始和低下。

第二、老子排斥人们的正当精神需求

我们知道,精神需求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精神文化也是人类精神创造的文明文化成果,诸如法律、伦理、科学、宗教、艺术等。但老子的社会理想却否定了人们的正当精神需求,显得较为偏激和偏颇。

老子主张,圣人之治,应当让百姓心智处于蒙昧状态。即百姓生活不应当拥有精神文化,诸如礼乐仁义,法令制规章,音乐艺术等,否则必将导致社会混乱。老子的这种观点,既不现实,又非常消极,明显违背人性的正当需求。

再者,老子把道法自然视为第一准则,并不看重对鬼神的精神信仰。在老子看来,只要百姓顺从自然之道,连鬼神也很难影响和干扰人的生活。

从跨文化比较角度看,老子设想的小国寡民,其整体文明水平,甚至不如目前尚存的一些原始民族部落,如北非地区的一些原始民族部落。

根据央视科教节目的描述,非洲北部地区的一些原始民族部落,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非常低下,但是他们都拥有独特的民族宗教信仰;尤其是,这些原始部落都非常崇尚和热爱精神生活,比如图腾崇拜、音乐舞蹈、追忆祖先历史等等。如此对比,老子设想的小国寡民,未免显得有些过于简单和原始了。

总而言之,我们对待《道德经》这部伟大的中国文化经典,应当采取历史观和发展观相结合的态度,辨证综合地分析评判,以便让《道德经》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生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