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齐人有一妻一妾是孟子很有特色的一 [复制链接]

1#
疗效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dfyy999.com/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齐人有一妻一妾》是《孟子》很有特色的一篇。孟子善用形象说理,但多为生动事例,较少寓言。此篇不仅是寓言体,而且可视作中国小品文的滥筋。故事简单而生动,寓意深刻而隽永。让我们感到熟悉的是孟子一贯的犀利,寥寥数语,刻画人物的神态、动态和心态如在眼前,由寓言深刻揭示人性的可恶、可怜和可悲。

《孟子》

故事讲述了一个无能又无耻的家伙,每天穿行于坟场讨吃要喝,却装出一副了不起的样子对妻妾吹牛。开篇,作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丈夫每次出门都酒足饭饱回来,并且说一块吃喝的都是达官显贵。可奇怪的是,从没有什么贤达到家里来拜访,这引起了聪明的妻子的怀疑。她跟踪丈夫,尽管有一定思想准备,但结果还是大出她的意料!先是发现整个国中竟然没有人和她的丈夫打招呼;然后的经历简直可怕,她的丈夫一直走进了坟场,一整天在那里走来走去地向祭祀者乞讨那些奉献给死者的食物,寡廉鲜耻到了无法容忍的程度。妻子回家后向妾讲述了她的所见,两人痛斥她们的丈夫,伤心得对面哭泣。而这个不知羞耻的家伙竟然一回来又大吹其牛。

《齐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在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采用了最平实的方式和语言,没有任何夸张、渲染,叙事如墨线简笔勾勒般清晰、简约。可是三个人物活灵活现,他们的举动、言谈和心理活动历历在目。这位丈夫为什么要以乞讨喂饱自己,为什么非要乞讨供奉死者的食物,然后对妻妾吹牛?吹的内容为什么是与达官贵人们一起宴饮?为什么没有人愿意理会他?读这个故事,你自然会想到这些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最好回答,有谁愿意和这么无能又无耻的人交往?大概很多人早已不把他视作“人”了,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我们再试着讨论其他问题。首先,他肯定很无能,无能到了连正常的乞讨都无法做到,只好在坟场讨死人的剩饭;

孟子像

然后,无能者又不甘心认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活得像一个人,就必定放弃尊严而走向无耻;他甚至没有勇气也没有胆量铤而走险,他就只有这一条路可走。这个在外面已经全然没有任何尊严的人,还要为自己保留一点“尊严“,还要通过欺骗妻妾来欺骗自己、麻醉自己,他不知道真相已经败露,如果他知道呢?会不会进一步破罐子破摔?可怕!这个形象有一些夸张,但是很典型。沦落而且堕落的人不一定到坟场乞讨,然后对妻妾吹牛,但做法与此类似。何况孟子所塑造的这个形象具有特定的象征意味,这位丈夫为什么要吹牛与达官贵人一起吃喝,孟子在后面会告诉你。妻妾的哭泣太容易理解了。

孟子像

妻子一番话说得够明白,本来想把终身依托给这个人,可是这个人的所作所为让人只剩下哭的份儿了。想象一下,古代只有夫休妻妾,哪里能够倒过来!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这么个家伙,哭,大概是一辈子的事了,还何止哭?乐观一点想,改造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能走到这一步、做到这份儿上的人,任谁改造他都比登天还难。看过故事不由一番感慨。但是孟子不过给你一个引子,要紧的是最后一句点睛之笔:“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字面两层意思:其一,人之求富贵利达者和这个家伙有一定关联;其二,他们的妻妾不觉得羞愧并因此哭泣的很少。话说完了,话里的味道则留给读者琢磨了。

孟子像

我们首先可以认为这个无能又无耻者,最初应该也是社会中求上进者,只是没能富贵利达而已。因此,他只好在妻妾面前假装富贵利达,这就是他要这样吹的原因。他是无能,所以没能富贵利达。那些富贵利达者肯定比他强,所以上进了、发达了。但是,这是世俗者的观点。这个世界上还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君子的观点。孟子认为,在君子看两者不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那些富贵利达者所谓的“能”实质就是无耻。他们必须付出无耻的代价才可能富贵利达。这位良人确实无能,因为他不懂他为什么不能够富贵利达,所以直到不能富贵利达之后才开始无耻。笨嘛!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也属于无能,他就不能换一种活法?非要以世所公认的方式无耻?

孟子

不过再换角度考虑,世所公认的世仍然是世俗之世,无所谓,干脆无耻到底好了。所谓无耻者无畏,确实如此。就是因为上面的原因,如果良人的妻妾懂得为他的无耻而哭泣,那些富贵利达者的妻妾们就更应该为她们真正无耻、甚至更加无耻的丈夫们哭泣,富贵利达者中不需要妻妾为他们的无耻而哭泣的极少,所以孟子说“几希矣”。一个平平淡淡讲出来的故事,一个简简单单说出来的道理,却具有发聩振聋的力量,一针见血的锋芒,削铁利剑般的犀利。深刻的道理并不需要多言。看孟子的寓言,还是会想到庄子的寓言。庄子的寓言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引你退思翻翩。孟子的寓言平实简约,人木三分,让你品味不已。

孟子

两位先哲对后代散文的影响都不可估量,然而在方向上显然不同。洋洋洒洒而想象丰富的一类总看得见庄子的影子,短小简朴而又发人深思的一类就自然联想到了孟子这一篇小品。中国小品文非常发达,孟子的影响显然不可小视。寓言内在的思维方法是类比,其外在形式则是将议论对象形象化。以浅显可感的形象,类比深刻抽象的道理,好处多多。一是可读性强,容易引起读者兴趣;二是道理明白易懂,读者愿意接受;三是没有说教味,寓教于乐;四是浅入深出,无须多言,其中寓意可供读者无穷挖掘。当然,挖掘的深浅取决于作者的构思功力和表达艺术。孟子此篇年代虽早,却实属小品文之上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