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怀瑾庄子諵譁人间世17 [复制链接]

1#
冬季怎么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7722803.html

主播:林风悠悠今天是我们一起学习经典的第天

孔子楚国之旅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这一段故事在文化史上非常有名,就是孔子适楚。《庄子》上讲,孔子是到过楚国的,但是据一般的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到过楚国。所以很多湖南湖北的朋友,常常说笑,说孔子都不敢去他们楚国,因为孔子周游列国,到了楚国的边境上,要过河时,车轮子坏了,就叫学生们去借工具来修。最勇敢最冒昧的冒失*就是子路啦!他说我去。

当时河边有个女人在洗衣服,子路很有礼貌的拱手,孔子的学生嘛,当然很有礼。这个女人看他是鲁国人,外国人嘛,子路说:大嫂!我问你借一样东西。这个女的说:好,我去拿来给你。子路傻了,还没有说借什么,这个女的就走了。等一下回来,拿了一把斧头一些铁钉,还有木头;古代的车轮子是木头做的啦!她说拿去。子路奇怪了,只说借一样东西,她竟然拿来了。子路就问:大嫂,你怎么知道的呢?她说:你不是孔丘的学生吗?一看这个样子的装束,道貌岸然怪模怪样的就知道了。她说你要借东西,东方甲乙木,所以你要木头,西方庚辛金,所以你要钉子要斧头,对不对?子路傻了,一点都不错。

回来向老师报告,夫子啊,我看我们车子修好,楚国不要去了。孔子问为什么?楚国连妇人女子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都懂《易经》八卦,我只说借东西,她就晓得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老师啊,我们这一套去楚国吃不开的。所以孔子听了,说我们车轮子修好,赶快走吧!因此没有到过楚国。当年我到了湖北,第一个告诉我这个故事的,就是湖北的朋友,他说,大家都骂我们湖北人,全国人都是吃我们楚国的醋,因为楚国是连孔子都不敢来的地方。

庄子所说的,孔子最倒霉也是在楚国。楚国有一个疯子,像支离疏这样的人,就是当时的楚国狂人陆接舆。后来很多有道的人,都被普通人称做疯子或狂人。这个陆接舆是道家的神仙;因为是神仙,故意装疯卖傻的,所以大家叫他楚狂。

孔子到了楚国,这个楚狂陆接舆一听老孔来了,去看看他。电铃都不按,就在门口讲一句话,“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凤凰,凤是凤,凰是凰。我们念《楚辞》,素来这个兮字,习惯念成“西”。从前,一位湖北学问渊博的老先生告诉我说,他是楚人,大家把《楚辞》里“兮”字都念成“西”,是错的。这个字古音是“啊”就是凤啊凤啊,就是那么拉长声音。后来是宋朝朱熹注《诗经》时搞错了,兮啊变成西啊,唉!已经错了那么多年,将错就错吧!我认为他说的非常有道理,那就是人拉长声的尾音,等于我们白话文的啊、呢、吗、呀。所以,楚狂就是说,凤啊!凤啊!你呀,你的运气不好,“德之衰也”,怎么那么倒霉!在这个时候生到世界来。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这是中国文化道家思想的历史哲学。楚狂说,你孔子所希望的人类道德的社会,是有啊!只有两个时代有,一个是过去几万年前,“往世不可追”,过去已经过去了;一个是将来,“来世不可待”,也许几千万年以后,已经等不及了。这也是我常说的,世界上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没有生,一个已经死掉了,所以现在我们自己都是不对头的人。接舆骂孔子也是这样,你所希望的这个世界,一个已经过去了,一个还没有来,所以我们碰到的时代,中国文化都叫做衰世。

我们讲的四书五经,其中一本经就是《春秋》了;《春秋》是讲历史哲学的,不光是历史,是历史哲学的批判,这也是我们文化里的一部大书。《春秋公羊传》讲三世,一种是衰世,比乱世好一点的,这个世界永远是衰世;好一点叫升平之世,应该是尧舜禹,普通说像周朝、商朝,就是升平之世;天下太平的大同世界,是太平盛世,所以称为三世。如此看来,我们任何一个历史的时代,都是衰世多,道德衰落,文化衰落。稍稍好一点就是小康,不算太平。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个太平,是大同之世,等于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乃至于上帝的天国,佛家的极乐世界等等,慢慢去追求,那是“来世不可待”。

我们的命运很苦啊!都是活在一个比乱世稍微好一点的衰世,文化道德衰落。陆接舆对孔子说:你啊,命运不好,命苦生在这个世界上。你倒霉,虽然是个凤凰,生在这个时候,比野鸡都不如,这有什么用处啊!人家是外国来的孔子,这个疯子陆接舆,就站在门口把人家骂一顿。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真到达天下有道的时候,就是太平盛世,这是圣人的时代,圣人的世界。同样的观念,佛学里转轮圣王的时代,也都是太平盛世,是圣人成功的时候。但是拿佛学来解释,佛的化身、圣人,什么时候来?哲学家、宗教家什么时候来投生呢?在天下乱的时候,为救世而来,“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所以那些圣贤们,都是抱着救人救世的心情来的,命运注定是来受苦受灾难的。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陆接舆继续讲孔子,你老兄怎么在这个时候来投生啊!这个时候来,你一辈子能够保住吃饭的家伙不掉下来,“仅免刑焉”,不被人家杀了头,就算是第一等福气了。他在孔子的门口,就骂了一大堆。你说他是骂孔子,还是爱护孔子?这个修道的家伙,陆接舆一流的人,说话疯里疯气的。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孔子凤兮之叹!就是拿凤凰生在不得时的时代,来比喻孔子。陆接舆的理论,是一个人生在衰乱之世,能好好活下去,半路不遭刑戮而死,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一个知识分子在这种乱世,怀抱一种救人济世思想的,历史上可以看到很多。譬如南北朝、五代、元朝,以及清朝入关的时候,乃至碰到任何一个*治社会变动的时候,最不容易活着的是知识分子。像现代大陆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很难活下去。陆接舆讲孔子,“方今之时仅免刑焉”,不受刑罚,不会被杀头,能活下去,已经了不起了;你还要周游列国,还要到处传播文化,要救世救人,你简直是不想活了。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人生都要求幸福,这就是历史哲学的名言,幸福啊,太难了!幸福这个东西,比羽毛还轻;换句话说,拿新的文学来写,幸福在我们的前面是轻飘飘的溜过去了,那永远是把握不住的东西。他用古文写,就是“福轻乎羽,莫之知载”,没有办法把它装起来。“祸重乎地,莫之知避”。那个痛苦、祸患,如同土地一样,随时离不开我们的脚跟。拿现在的白话文来说,人活在世界上,幸福是这样难于把握,因为太轻飘,一下子就溜过去了。所以做人一辈子,随时都在祸患之中。庄子说得很过分吗?这就是人生,不但是知识分子如此,每一个人都是这样。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算了吧!算了吧!你老兄,何必到我楚国来呢!楚国的贤人很多呀!他想要把孔子赶跑。你到处传道“临人以德”,好像君临天下,到处散布道德的思想,文化的观念。“殆乎殆乎”,他说你危险极了,尤其到我们楚国来,楚国多高明啊!“画地而趋!”这四个字很重要,一般人的人生,都犯了这四个字的错误,自己画了一个范围在走。所以知识分子,读书人,就是那个书呆子的样子,画地而趋,在自己那个范围里钻,认为天下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看了这四个字,觉得对自己是很大一个机锋;人生每一个人,都是画地而趋,所以佛家讲两个字很了不起,就是“解脱”。怎么样能够解脱呢?就是不画地而趋,自己不规定范围,而超越于一切,那才是真正好的人生。下面就引用楚国当年的土话,当年楚国最强大时,是湖南湖北,一直到安徽、广西、贵州这一带的边缘。

小结《人间世》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这是楚国当年流行的俗语。“迷阳”是什么意思呢?现在看起来是高深的文学,含有很多文艺境界,当年就是土话。“迷阳”就是路上那些荆棘,那些有刺的草木,会割伤人的手脚。实际上迷阳迷阳,我们也可以说,到了湖南湖北一带,喜欢吃辣椒的,就是麻辣麻辣。“无伤吾行”,一边走路一边在念,这几个字是乡下人念的咒子,出门之前先念咒子,古代人很迷信的哦!就是说,我现在出门了,路上的荆棘,坏的东西不要伤到我的脚。“吾行郤曲”,我走得很慢很小心,这些有妨碍的东西,千万不要把我的脚伤到了。我们先了解了这四句俗语,全篇的东西都在这四句里头。下面一个结论,我们先了解。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他说,山上的大树,自然的活在那里很好,为什么没有都变成神木,永远活下去呢?“自宼也”,本身长得太美丽了,太好了,所以招来别人的砍伐。太有用的材料,一定有人把它砍掉的,所以山木是自寇也。“膏火自煎也。”那些能够燃烧的油脂,古代叫膏,像猪油、鲸鱼油等等,历史上的记载,把古代帝王的坟墓挖出来,里面铜锅里点的灯,千年不熄。那个灯里面是鲸鱼油,燃烧得非常慢,可以点个千万年。为什么这些动物身上有膏脂,会招来杀身呢?因为它有可利用的价值。“桂可食”,肉桂是补品可以吃,可以做药,“故伐之”;“漆可用”,现在油漆是化学的,古代就是漆树,这种树流出的汁,可以漆东西,有利用的价值,“故割之”。

所以一般人都知道,生命活着要有用处,有价值。其实啊,人生的价值,自己觉得没有用的,最有用;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活一辈子就好了,这是庄子的结论。看起来非常消极,对于社会、世界、人生是讽剌的;实际上,他一点都不讽刺,只是告诉我们四个字:“世路难行”。《人间世》这一篇的结论,是说世间这一条道路,很难走的;生命要很有价值,自己处理生命要很有艺术;要懂得在哪个环境,应该要怎么样做。如果不晓得自处,会招来侮辱,招来伤害。

我们再看《人间世》这一篇,由孔子的学生中道德、学问最高的颜回,要出来救世,想出来做帝王师开始,被孔子骂了一顿,说他哪有资格出来做帝王师!这一条命要玩掉的,自救都救不了,还想救世救人,不如先自救。所以教他如何修道,修心斋,如何自利而后利人的道理。接着讲了许多的故事,最后讲到孔子的本身。孔子善于教人,不善于教自己,所以自己也忧伤悲苦一生,结果碰到装疯卖傻的陆接舆,骂了他一顿,实际上也是恭维了他一顿。

孔子一生之所以为圣人,在哪里看到呢?不在四书五经上,而是在《庄子》上看出来。圣人之用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救世圣人的观念。所以《人间世》全篇的宗旨,看起来像在讥笑孔子,实际上是非常捧孔子。所以后世的儒者,孔子的门徒们,尤其宋明理学家,都是采用庄子所说的来捧孔子。他们看出来庄子在捧孔子,但是表面上,因为宗教性的排他心理,仍然拼命的骂佛道两家,这是历史上非常不公平,文化史上也非常不合理的事。所以我们要把《人间世》的宗旨看清楚,其中告诉我们世路难行,并不是世路不可行,世路是可行的,要自己善于处理才行。

总结起来,这一篇告诉我们什么呢?三个字,守本分。人要守本分,在什么立场就做什么事,处什么态度;大家进了歌厅唱歌,你就唱歌;到了舞厅跳舞,你就要跟着跳舞;大家喝醉了,你也要装醉;大家清醒了,你也要醒过来。如果大家清醒了都在那里做工,你仍躺在那里睡觉,那成什么话呢?那不是疯,那已经蠢到极点了。

可是还有个大道理,《庄子》内七篇是连贯的,真正善于处世的人,世路固然难行,善于行世路的人是什么人呢?是得了道的人。知道了《逍遥游》,知道了《齐物论》,然后知道了《养生主》,这三个内容都做到了,就是得了道的人,也就是佛家讲的菩萨道,然后才入世。这个入世啊,随便他怎么玩法,都是他的游戏三昧。这四篇连起来,是一贯的宗旨,就是大题目大方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