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庄子03丨养生主年天涯旧稿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得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214886.html
养生主养生主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坬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开篇点题,虽然养生一词是从本段最后而出,但是题目养生主,并不是养生的意思,而是说做生命的主人。整篇文章讲的就是教我们如何做生命的主人,我总结出四个字:顺其自然。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确实无限的,拿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太危险了。做善事就势必跟名誉沾边,做坏事未免和刑戮沾边。不如一切遵循自然之道进行,就可以保全自身和性灵,可以照顾亲人,可以尽享天年。有人说,可以养亲的亲,通新,意思是颐养新生之机。我不知道,觉得没有必要吧。

这是承上启下的段落,有了齐物论的解读,就不用再多说了。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可以和许由对尧说的名者实之宾参照,值得我们警觉,这不是修仙需要的东西。我这也是为善,也是为了名,唉。

有个叫丁的厨师为梁惠王宰牛,他的各种动作发出的声音都合乎最好的音乐的节奏。梁惠王问他,太好了,你的技术是怎么能达到这种程度的呢?庖丁放下刀说,我追求的是事物的内在规律,所以导致我的技术能更进一步。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整个的牛,三年之后在我眼里就没有整个的牛了,都是些关节经络了。现在我只用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已经停止工作,而精神活动在进行。我按照牛天然的组织结构,把刀伸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完全按照牛本来的生理结构动刀,就连经络相连,筋肉聚结的地方都没有下过刀,更何况骨骼。好的厨子每年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割肉的方法。一般的厨子每个月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砍骨头的方法,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所分割的牛已经几千头了,但是还像刚磨好的一样锋利,因为牛的骨节总是有缝隙的,而我的刀刃薄得厚度可以忽略不计,那没有厚度的刀刃伸进有缝隙的骨节,当然很宽敞,游刃有余,典出于此。所以才像刚磨好的一样。虽然如此,每当我遇到复杂的地方,也会小心谨慎,注意力集中,动作也缓慢了,下刀也轻了。而牛已经像肉块掉在地上一样分割好了。于是我拿着刀站起来,高兴的满足一下自己的成就感。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藏好。

梁惠王说,好啊,我从厨子这番话中悟到了养生的道理。这里的养生,大概近同于我们所说的养生,他是一般人,所以能得到养生的道理就足够了,如果要修仙,就要从中体悟修仙的道理。

首先第一个要点是节奏。虽然我不懂音乐,但是我知道万事万物都有节奏,书法有节奏,踢球有节奏,写文章也有节奏。我自诩我的文章是比较注重节奏的,因为我习惯于使用非常复杂的文法和句式,从句非常多,那么如果想让别人容易看懂,只好注意节奏,所以我会经常在其实不需要加逗号的地方,加逗号,就是为了强行标明节奏。这未必是个好习惯,在文学领域未必是美的,但是如果不这样做,读起来就更费劲,有时候我自己读自己以前的文章,不仔细都会产生歧义。修仙也有修仙的节奏,我在前面拿跑马拉松打比方的时候,讲的就是节奏。

第二个要点是道,分割牛也有道呢。不但分割肉有道,胠箧要讲,盗亦有道。庖丁并没有学习解剖学知识,而是直接体悟道,明白了这个共性的规律,无论牛头还是牛腿,骨骼和骨骼是一样的,肌肉和肌肉也是一样的。

庖丁说他用精神观察牛,而不是用眼睛等感官观察牛,这就引出了中国传统的达人观念,庖丁就是一个分割牛达人。这个词现在在日本用的多,在中国用的越来越少了。要想成为某一方面的达人,要点只有两个词:专注,熟练。而最终目的是:不思考。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别人在游戏场玩跳舞机和太鼓达人,在那么快的时间内,高手们能做的那么好,反应那么快。就是因为专注和熟练。

专注了,在别人看起来很快的剪头和鼓点,在他们看起来就会变慢,熟练了,就可以省略掉从眼睛看,到脑子想,到肢体做动作的反应时间,直接做出正确的动作。所以到最后,高手中的高手,是可以闭着眼睛玩的。只可惜大部分人都太浮躁,所以只能成为游戏方面的达人,不能成为生活和事业中的达人,更不会成为修仙的达人了。前面所说且引起争议的感官不入道的说法,也源于此,需要感官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做出反应,说明心中没有道,没有规律,没有建立本能的反应机制而已。

再举个例子,前一段时间很流行的游戏,我可以说我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达人了,我可以轻松的在6分钟左右完成游戏。别人看我运指如飞,问我,你能看的过来么?我回答,我根本就不看具体哪个方块和哪个方块组合,我只知道我朝某一个方向堆,大概会堆出什么来,我也不关心具体哪个方块的绝对位置,我只关心要把51放在旁边,以此类推就行了。所以我是用不着想,更用不着计算的。一般我都会开局先按照一定规律乱摁一通,三十秒之后,自然会有一个56出现在角落,这才开始认真玩。而这三十秒,闭上眼睛也无所谓的。达人的话题还是放在达生中再展开吧。

后面还有三个要点,一个是任何事情,遇到难点,要点的时候,都要保持专注。任何事,目的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不是为了向自己和别人证明,自己是达人。如果抱着不纯粹的目的做事,本末倒置,最终一定是自取其辱。就好像我们业余人士如果学个小杂技,小魔术,自己做的时候往往能做好,到了表演的时候却容易出丑,就是因为表演的时候不够专注,必然会分神于别人的感受。这时候就要在下面加倍的熟练,才可以破除这种影响。

修仙也是如此,只不过观众是无形的,却也是无所不在的,时时刻刻都在练习,也时时刻刻都在表演。只有唯精唯诚,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是。

另外一个,看庖丁完成工作之后很高兴。要想成为达人,就要由衷喜欢自己所做的这件事才行。修仙也是一样,我这一条路,人人可学,人人可做,但是也要喜欢才行,愿意把人生当成一个大游戏,在里面磨练心力。清静丹法更是如此,如果每天打坐跟小学生写家庭作业一样,坚持一年依然如此,我建议还是放弃了吧。

最后一个,庖丁分割了牛之后一定会把刀擦干净,收藏好。对于我们来说,精气神,或者我更喜欢说的心,就是我们修仙的刀,用过之后,也要收藏好,他杀牛的刀一定不能同时用于回家切菜,我们的心也不能今天精进一下,明天放纵一把。我不愿意强调戒律,因为不同处境,不同心性的人需要戒的内容不一样,一概强调,不知为何要戒,也不知所戒何物,只会流于形式,流于表面。但是修仙的确应有所戒。

养生主二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公文轩看见右师,惊讶的问,这是谁啊,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的还是人为的呢?紧接着又说,应该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人的外貌都是天生的,所以就知道是天生的,而不是人为的了。有人说后一句是自问自答,有人说是右师回答公文轩,对我来说区别不大。

沼泽里的野鸡,寻找食物和饮水很困难,但是它并不希望被圈养在笼子里。因为那样虽然精神旺盛,却不开心。

庄子这本书中的残疾人正式登场了,以后还会有大把大把的残疾人出现。公文轩很有意思,他看到一个残疾人的时候,不是同情,不是怜悯,也不是尊重和安慰,他在悟道。他在想这个人只有一只脚是不是天生的。既然人的外貌都是天生的,那他也是天生的。意思是,既然是天生的,那就没有什么好同情的了。

天生少一只脚是很极端的案例了,但是我们谁天生没有一点毛病呢?近视,龋齿等有遗传性因素的是毛病,听觉嗅觉不敏感也是毛病,现在连长得丑都是毛病了,否则怎么姑娘不喜欢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人都是残疾人。更不要说德充符里要说了,身残没什么,还有德残呢。既然大家都是残疾人,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养生主给出的答案是,习惯了就好了。因为对于天生的毛病,不习惯也没什么办法。与其跟自己过不去,跟天道过不去,还不如习惯了呢,这种过不去,早晚要招来“遁天之刑”。我不主张用什么因果来解释和安慰自己,因为一旦走上这条思路,其实是在暗示,天道对自己不够好,只不过这种不好是有原因的。其实天道对谁都一样,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不好。这里没有说这个残疾人天道对他怎么好,只不过他当了个右师的官而已。后面德充符还会出现一大堆令人羡慕的残疾人。所以残疾人先说到这。

野鸡这一句很好理解,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同野鸡的这种观念。只不过,还有相当多的人做不到知行合一,在别人身上是一套,在自己身上又是另外一套。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在体制内自怨自艾,有怎么会有那么多姑娘甘心做富豪圈养的金丝雀呢?

后一段,老聃死了,秦失去吊唁,只哀嚎了三声就出来了。老聃的弟子问他,你不是我老师的朋友么,怎么可以这样吊唁呢?秦失说,可以的。本来我觉得我们也是普通人,所以就哭了,后来想想我们都是方外之士,他的死并不是结束,所以就这样了。我刚才进去吊唁的时候,看到有的老年人哭的像自己死了儿子一样,年轻人哭的像自己死了妈一样,他们这些人肯定有本来不想吊唁却来吊唁,本来不想哭却哭的,这种做法是逃避自然,违背真情的,忘记了人本来的天命,古时候叫做逃避自然的天命所招致的刑罚。你们的老师来到人间是应时的,离开人间是顺天的。古人认为,如果人们都能应时而生,顺天而死,一切喜怒哀乐都不能进入心怀,那么世俗的倒悬之苦就可以彻底解除了。

油脂做成当柴烧的烛薪被烧尽了,但是火种还是流传下去,不知道他的尽期。薪火相传,典出于此。

庄子中有个特点,残疾人特别多,死人特别多,这是第一次遇到死人的事。因为在一般人看来,身体残疾和死亡是两件最坏的事,如果把这两件事看破了,别的事情面对起来都容易的多。做比喻,就要做最极端的比喻。

人,最终都是要死的,死亡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我们都不知道,因为没有证据证明一定会怎么样。既然如此,还不如当成一场未知的面试,结果可能是被录用了,也可能被淘汰了,也可能是你回家等待通知吧。可是如果一个人去面试的时候,朋友就开始悲伤,岂不是很没有道理么?

大部分人都会曾经有这样的经历,参加别人的葬礼,其实扪心自问,很多葬礼之所以参加,并不是认为自己和死人的感情有多么深笃,而是在看活人的面子。很多人在葬礼上也会哭泣,并不是自己当时有多么伤感,而是被场面上的气氛所影响。那么这一段文字讲的道理就是,如果我们要修心,我们就要学会,让自己的情感,不要受不相关的人和事物的影响,不要受环境的影响,仅仅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但是,这不是教人完全不通人情世故,以后遇到同事父母的葬礼邀请,直接告诉人家,我不去,我跟你爸妈又不熟。遇到这种事情如何做,在人间世中会讲。

总之,修心也好,修道也好,修仙也好,是让我们把自己放在最舒服最适合的地方和保持最好的状态,参加葬礼,还是要去的,但是自己心里清楚,这只是一个应酬,一场社交活动而已,和参加婚礼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不要受别人的影响,自己的喜怒哀乐,应该完全由自己内心的感受决定,而不是由别人的表现和引导主宰。练成了这个,在生活中也很有用处,不容易上当,受骗,不容易受到别人的煽动。大家可以多找几个人去看电视购物广告,或者安利直销员,保险售卖员的讲座。有些人听到的,只是单纯的信息,这个东西值多少钱,什么功能,什么材质,什么效果。有些人却会沉迷于对方情感的输出,一听只卖,只卖,机会难得,最后一次做这样的活动,整个心都醉了。这就是心力的区别。

讲一个我身边刚刚发生的故事吧。前几天给我妈买了一个国产品牌的大屏手机,不到一周,在半米高空坠落,屏幕摔坏了,售后换屏索价元。我妈嫌贵,于是决定先不修了,用回原来的手机。我说,其实,你只是在逃避摔了一下损失人民币元这个现实而已。误以为只要不修它,这元就损失不了。其实这元在摔的一刹那就已经损失掉了,修和不修的区别,只不过是损失元还是损失元的区别。结果呢,自然还是先不修了。现实总是残忍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勇于直面。

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把自己看作是蜡烛一类的东西,那么烧完了就觉得自己死了,如果你把自己看作火种,那么蜡烛烧完了并不意味着自己生命的结束,就可以平淡的面对死亡了。但是实话实说,这一层境界不是那么好达到的。我们还是看一看下一篇的人间世,比较接地气。修仙也要一步一步来,先把地基打好。

有人问一个老道,怎么样修道啊?老道回答,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听起来很敷衍,其实却是真诀。这一个该字,不是那么好做的。有多少人能坚持十年以上每天都在恰当的时间吃饭,恰当的时间喝水,恰当的时间睡觉,恰当的时间醒来呢?十年之内一天都不卯的有没有?我相信是没有的。那么仅就我讲的这三篇庄子内对于修仙的要求,又有谁能说自己在过去十年内脑子里想的事情,以及引导出的行为,没有一条犯规呢?谁有信心说自己在未来十年能绝不犯规呢?我敢说也是没有的。我觉得能坚持过去十年每天都洗脸的人都不多。为什么我们生活在俗世之间,难养全生?一半是生活不合乎自然规律,得了身病。另一半是脑子里想的事不合乎宇宙天道,害了心病。能让自己的心完全不受外界影响,自然也就不会得心病。心灵鸡汤们不是总喜欢说看开,喜欢说放下么?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不过只给鸡汤不给勺而已。

广莫先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