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怀瑾庄子諵譁德充符7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主播:林风悠悠今天是我们一起学习经典的第天

内在与外在

闉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瓮大癭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闉跂,支离”,都是外号。闉跂这个人非常矮,个子很小,长得不像人样,两个脚踮起来走,脚跟不落地的,用足趾头走路。支离这个人身体奇怪,胸口不像胸口,腰干不像腰干,反正也是个怪样子,而且嘴巴无唇。但是卫灵公见到这个人非常喜欢,再看普通正常的人,觉得没有一个可爱的。“卫灵公说之”,“说”就是悦。“而视全人”,看一般长得正常的全人,“其脰肩肩”,反而不像人了,就是这么一个面孔,一个脖子这么长,好难看!还是那个人好。

“瓮大瘿”,也是外号,他的脖子甲状腺很肿,好像一个水缸,肚子也很大,像一个有病的人。他去见齐桓公,齐桓公很高兴,认为他这个人才漂亮,很喜欢他。“而视全人”,而看一般正常的人,“其脰肩肩”,好难看,怎么人有个肩膀,有个脖子!越看越难看。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庄子是正面讲,一个人,有道德不一定在外形!外形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德有所长”,道德有所长的时候,欣赏他的道德学问“而形有所忘”,忘记了他外形好不好看。“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可是一般人,都像佛学所说的名词“颠倒”;人的思想观念,往往很颠倒的。人们认为是真理,是正确的,不一定是真理;我们认为是错误的,不一定是错误,也许是正面的。世界上的真理在哪里啊?很难讲。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三家都在找这个真理,到现在还没有确定下来。佛家认为,一般人的观念都在颠倒;所以一般人,“不忘其所忘”,应该忘掉的事没有忘掉;“而忘其所不忘”,不应该忘掉的事情呢,偏偏忘掉,“此谓诚忘”。一般人都认为自己是意志清明,实际上庄子说,这是大糊涂。

不要忘记了郭象对《庄子》的注解,这一页里的小字,注解得非常好。我们晓得,尤其研究佛学的人都知道,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所著的一本《肇论》,其中好几篇文章,都影响了中国哲学思想;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离不开《肇论》。僧肇这个出家和尚,年纪三十一岁就死了〈公元三八四---四一四年),他太聪明,文章也太好了。我们都认为,《肇论》的文章学《庄子》,文字之美啊,是很难超越的。实际上呢,僧肇的文章真正是学郭象,不是学庄子的。至于郭象嘛,倒是学庄子。历史上几个才气纵横的人,苏东坡,乃至清朝的金圣叹,都是学庄子与郭象的文章。郭象的文章,不但文字美,哲学思想也高。下面引用郭象的注解:

偏情一往,则丑者更好,而好者更丑也。......生则爱之,死则弃之,故德者世之所不忘也,形者理之所不存也。故夫忘形者非忘也,下忘形而忘德者,乃诚忘也。

“偏情一往”,人只要感情有了偏见,形成了主观,“则丑者更好,而好者更丑也”。虽然别人都觉得那个人很丑,他觉得好,越看越漂亮。如果对这个人感情偏见一来,或者意见不合,就是长得再漂亮,也愈看愈讨厌;大概男女之间、夫妇之间、朋友之间,都有这个经验。中国人有一句俗语,“牌打一张,色中一点”,漂不漂亮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当两人感情好的时候,愈看愈漂亮,骂他侮辱他,他还觉得对他好呢!等到感情有了偏见,你对他好死了,他还认为你想害他。就是这个道理。

“生则爱之,死则弃之”,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很可爱,生病或者死的时候,就被抛弃了。“故德者世之所不忘也”,道德是世人不会忘记的,譬如经常听到说,某人很有道德的,这个人很好,是世所不忘也。人人都认为道德好,但是人真爱好道德吗?道德是个什么东西?没有看到过,都被外形所骗。所以“形者理之所不存也”。我们也都知道外形是假的,虽然个个知道,但是个个都会被外在的现象所骗。

所以说,一个人的真正修养,是忘了外在一切现象,但能透过现象而看到后面那个真的东西。可是一般人,虽然都知道这个道理,却做不到,“故夫忘形者非忘也”。相反的,“不忘形而忘德者”,因为一般人都被现象骗了,真正的道德,虽然重要,反而是丢了,所以这个是“乃诚忘也”。郭象的注解,我怕大家忽略里头的许多好东西,虽然只有一两句,你透彻把它了解了以后,对于人生,做人处事,应用无穷,所以特别提出来,请大家注意。现在再回来研究《庄子》本文。

发挥四种观念

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

这是发挥老子的观念了。当然庄子不一定发挥老子的观念,可是他和老子的思想是连续的;所以中国文化提到道家,都是老庄并称。“故圣人有所游”,圣人境界,得道的人,自己有他用心的地方,就是逍遥而游,自在而解脱。

“知为孽”,知识本来好的,知识愈高,造孽愈多。“孽”是罪孽的孽,不是佛家那个“业”。佛家的业是事业的业,包括善、恶,以及非善非恶的无记,共三种业。庄子这里这个孽,就是坏业,是佛家所说的恶业。所以知识愈多,有时候,反而变成在造恶业。

“约为胶”,“约”就是约束,就是许多道德的规范,观念上的戒条。越保守的人越有自己的范围,结果变成固执,变成黏胶一样,自己不得解脱,被它胶住了,就是佛家所讲的执著。“德为接”,道德本来是件好事情,可是,一般人用到反面去了,待人接物装起一副道德的样子,所以道德仁义变成可利用的工具了。“工为商”,这不一定是做工的工,是工于思想,工于技能,脑子特别好,造出来的东西叫做工。好的东西造出来以后,谁都要买,就变成商业行为,庄子从正反两面都讲了。

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斲,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

“圣人不谋”,真正得道的人,用不着对人家打主意,不需要用谋略。“恶用知”,不需要用知识,知识本身并不坏,可是它会使人颠倒,把它用在坏的一面,就变成谋略去害人。其实谋略也不是坏,只是变成了阴谋,就会偷偷地害人了,是私底下害人;所以,圣人不用权谋,因此也不需要智慧。

“不斲”是不雕琢,就是不装模作样,人生直道而走,该如何处便如何,不会故意把自己打扮伪装一番。“恶用胶”,所以自己用不着有个界限。“无丧,恶用德”,圣人处世,无所谓得失,不会说样样东西都属于我,“无丧”,就是没有失,没有感觉失去了什么。说钱,你要用就拿去吧!不会觉得是损失,或者不高兴,所以没有丧的观念。另有一个道德的名词,理论上叫做布施,认为布施有功德,这些都是人自己造出来的。直道而用之,无所谓什么布施啊,供养啊,所以是“恶用德”。

“不货,恶用商”,他不想做生意,他不好货。这个货代表一切物质,人都是好物质的,被物质所困扰。读古代的历史,某某帝王“好货”,就是说,他喜欢东西,看到这个茶杯好,最好属于我;看到戒指漂亮,就想要;所有好的东西都想要,就是好货。圣人境界,不好货,不好东西。

好货啊,那很厉害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好货,看到好东西就要。譬如对面国际学舍,这两天,什么出口成衣呀,外销卖不掉的,又便宜又好看,有这个便宜机会可得,一定去好货。所以人生好货是免不掉的,都会被外面的东西所引诱。但是圣人不好货,何必要商呢?所以不需要做生意。

四者,天鬻也。天鬻也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

所以这四种,不需要谋略,不需要智慧,不需要自己弄个范围,不需要想办法把人家口袋里的钱弄到自己口袋来。“四者,天鬻也。”“鬻”就是养的意思,是天生天养,上天生一个人,总有机会让人活下去,除非人自己捣乱。“天鬻也者,天食也。”靠天吃饭,如果顺其自然的话,正常的生命会自然活下去。“既受食于天”,天地生人,除了自己跟自己捣乱以外,正规的平常生活,每一个人都会活得很好;“又恶用人!”不须别人的帮忙,更不须妨碍别人,才使自己能生活下去。

我们人活在天地之间,没有不妨碍别人的,一定会妨碍了别人,才活得下去。就像夫妇父子,兄弟姊妹之间,都是互相妨碍!你把饭做好,我下班回来要吃饭;一定要妨碍了他人,自己才吃得到饭。人都不能自立,如果能够自立,就不会妨碍别人,这是天徳,也就是庄子的观念。

情与无情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这是庄子对历史文化人类社会的批判。他说一般人“有人之形”,虽然形体是个人,“无人之情。”但没有真正的情感。所以庄子的观念,认为我们这些人是假人,不是真人;只有得道的人才是真人、至人。但是,至人活在世界上,“有人之形,故群于人”,因为他是个人,我们也是个人,大家形体都是人,所以聚集形成人群。既然大家都是同类,所以有人群形成,人群就是社会,大家就要懂得群体相处之道。

西方文化的社会学,几十年前严复翻译为群学,“群”字就是这个地方来的。商务印书馆有一本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大概还买得到吧!照中国旧文化严格来说,严复的翻译观念并没有错。“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也由于没有什么情绪感情,所以不会惹是非上身。

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

他说,我们一般人不懂人生的价值,所以本身的是非弄不清楚;就是佛家说的一切众生,皆为颠倒众生。所以庄子看人类,太眇小了。庄子的话翻成白话,就是渺小的人啊,你太渺小了,姑且叫做人吧!庄子自己也是人,他连自己也否定了。

謷乎大哉,独成其天!

“謷”是高大的意思,真正要做一个人,要想做一个伟大的人,先要了解人生的价值,有了伟大的人生价值观,才可能成为一个伟人的人。“独成其天!”更要有独立不移的精神,成什么天呢?这个天是道家的观念,就是自然,也就是佛家说的如来、真如。上面都是古里古怪的,找一些怪人来形容这个道理,下面加一点人话了。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

讲到情与无情这个道理,惠子是名家,专门讲逻辑的,他跟庄子也是好朋友。惠子对庄子说:“人故无情乎?”照你这样讲,人要无情才叫做人吗?庄子说:对呀!惠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感情,怎么叫做人呢?这个情,我们一般人当做感情看啦!庄子说,“道与之貌”,生命的本来“天与之形”,那个本体给了我们人的相貌,上天给我们人的形状,“恶得不谓之人?”怎么不叫人呢!这一段,是庄子答复的话。再看郭象的注解,很值得一读了。

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生之所知,岂情之所知哉!故有情于为,离旷而弗能也,然离旷以无情而聪明矣。有情以为贤圣而弗能也,然贤圣以无情而贤圣也。岂直贤圣绝远,而离旷难慕哉!虽下愚聋瞽,及鸡鸣狗吠,岂有情于为之亦终不能也。不问远之与近,虽去已一分,颜孔之际终莫之得也。是以观之,万物反取诸身,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手足不能以代司致业。故婴儿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乳,不以耳向明,不以足操物,不以手求行,岂百骸无定司,形貌无素主,而专由情以制之哉!

“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生之所知,岂情之所知哉!”这都是哲学思想,逻辑论辩,所以庄子、郭象、僧肇三个人,不但文章好,文学境界也高。我们现在买一本逻辑的书,不管翻译的也好,中国人写的也好,常常看不下去;科学的书更看不下去,原因是什么?文学的境界不高。如果科学的书,讲逻辑哲学的书,有这样高的文学修养,我们国民的文化就提高了。由此可知文学之重要。庄子他们也是讲哲学,讲逻辑啊!可是你会被它文章的美迷住了,被文学的境界迷住了;其实里头讲的,都是逻辑与哲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