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雅惠阅庄子今注今译上篇之浅思 [复制链接]

1#

以前和朋友聚在一起聊天,我也会谈到,我十分喜欢闻一多对庄子的评价:

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怅惘,圣睿的憧憬,无边际的企慕,无涯岸的艳羡,便使他成为了最真实的诗人。

庄子于我,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里的“其人”指庄子的原文,而“其声”便是一种别人带给我的对庄子的印象。一方面,我像闻一多先生一样对庄子怀有美的幻想;另一方面又怕这美的幻想被搅破,于是最终带着这样复杂的心境,即对于“天真”“神秘”“圣睿”“无边际与无涯岸”之诗人身份的半信半疑开始探寻,开始阅览手里的《庄子》。

本文将从《庄子》注释之研究成果、对庄子诗人身份的探寻、以及阅览后的反思三部分展开讨论。

一、

《庄子》注释之研究成果

《庄子》一文涵括了庄子最重要的思想核心,在道家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古往今来,每个时代都有文人学者来对其进行研读,随着时代的推进,对于《庄子》注释的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继之而来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厚。因此,本节就且由其主要的研究方法——训诂法推进,来陈列建国以后《庄子》注释的研究成果。

1.训诂法

训诂法是训诂学的主要对象以及方法,训诂学就是研究解释的学问,起源于对解释活动的总结与推进。“训诂”一词由来已久,许慎《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清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诂”指“训故言”,“故言”即“古语”。“训诂”即解释古语以教人,也就是对古语中的字词句进行解释,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一)。

常见的训诂方法有形训、声训和义训。“形训”,即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解释字义。汉字是表意文字,最初的象形造字就是利用简单的图画勾勒事物的形貌,来记录该事物。利用“形训”可以帮助我们辨析用字是否讹误。所谓“声训”,即“因声求义”,利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义训”,即利用词义之间存在的同义、反义等关系或广狭之分,运用一个词来训释另一个词。例如“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古人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时就削去,“刊”指“削、刻”,固有此词。有人望文生义地认为其指不能刊登的言论。辨析这个成语,关键在“刊”字,它不是“刊登”之意,而是“削除”的意思。如《周礼》:“夏日至,令刊阳木而火之;冬日至,令剥阴木而水之。”东汉郑玄注:“刊、剥,互言耳,皆谓斫去次地之皮。”这里利用“刊、剥”来互相解释,运用的正是“义训”的方法。

训诂法的沿用,不仅可以减少形近错别字的误用,纠正读音,更好地理解古语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对于注译中国古典文献有非常大的作用,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2.《庄子》注释研究成果

建国后的《庄子》注释研究著作主要有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王叔岷先生的《庄子校诠》,钟泰先生的《庄子发微》,曹础基先生的《庄子浅注》以及张墨生先生的《庄子新释》。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以郭庆藩集释《世界书局影印本》为底本,非常重视文本的解读,尤其是训诂文字,旁征博引,参校古今,遍阅典籍,最为可贵的是同时还参阅英文、日文等关于《庄子》研究的著作,学术视野相当开阔,引用材料丰富充实,并在汇总、分析的基础之上汲取各家之所长,得出独到而精彩的见解。《庄子今注今译》行文流畅,尤其是白话今译,平实易懂,而其中有些字词的歧义繁难之处也逐一指正,较为客观而详尽地阐释了《庄子》,实为部广受赞誉的通俗译本。

王叔岷先生的《庄子校释》是王叔岷先生出版的第一本学术专著,此书以《续古逸丛书》影宋刊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庄子》经典版本,征引各家庄子研究成果,材料精审扎实,加以附议,宏观和微观同并论,校勘和义理相结合,探索本义,其研究价值超过以往多数《庄子》校注著作。同时,王叔岷又沿袭了乾嘉学派的考据之学,多种方法并存,互为辅助,论证严谨,结论可靠,反映出作者的传统小学之学基础扎实,功力深厚,为寻常的治庄学者所难以企及。

钟泰:《庄子发微》

钟泰先生的《庄子发微》对于文本的精微阐发实则是训诂与义理相交融的,义理与考据密不可分,训诂中充分运用“以庄释庄”,但却不完全依赖于训诂,且一改前人义理阐述虚浮之风,在训诂的基础上,对于一些注解作出深入发挥,其成果远超前人旧注,颇有意蕴。钟泰先生对于偏离庄子本原之注,便以其深厚功底加以纠正,并提出不同的见解,见地切实,境界深广,发人深省。

曹础基先生的《庄子浅注》,是建国后第一本为了适应广大读者读庄的需求提供一种较为通俗、浅白解说的专著。此书以中华书局一九六一年七月版,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为底本,参考文献,加以精简,择其善注。不同于其他庄注著作,本书文本前有导读,段后总结概括,疑难之处又予以点评,文字通俗易懂,内容详细清晰,而曹础基先生认为《庄子》核心在于内篇,故此评注时内篇稍详而外、杂篇偏略。

张默生先生认为“《庄子》的钥匙,就藏在《杂篇》的《寓言》篇和《天下》篇里,道理没有深浅,只看懂得不懂得。”《庄子新释》这部著作通俗易懂又颇具研究价值,尤其在体例上,《庄子新释》也多有创新。书中认为庄子思想用“道”“因”二字就足以概括,而且善于运用“三言”角度解庄,同时也穿插讨论涉及篇中文字的真伪和错简等,使读者在研读原文前看得懂文章,进而有一个完整清楚的印象。《庄子新释》阐释庄子的思路非常独特,给予读者以启发。

不只有这些著作,对于《庄子》注释的研究还有众多的学位论文与期刊,可见硕果颇丰,这些研究不断的为《庄子》注释开阔新的视域,对文中的各种注释也增添了许多新的见解,其中也有众多待解决的难题,仍需依赖于新的史料文物的出土或者新的研究方法来尝试解决。由于我主要翻阅的是陈鼓应先生注译的《庄子》,所以以下的探讨也大都依据的是此版本。

二、

对庄子诗人身份的探寻

对于庄子“天真”“神秘”“圣睿”“无边际与无涯岸”之诗人身份的探寻,笔者按照阅览时的章节顺序稍加整理,即对庄子“无边际与无涯岸”“圣睿”“天真”“神秘”特质的印证。读完上册发现,《逍遥游篇》使我最能看到庄子无边际与无涯岸的企慕,《齐物论篇》使我惊诧于庄子的圣睿,外篇之《天地篇》使我了解到了庄子的天真,而他神秘的特质贯穿了全文,以致于读到《至乐篇》也还是没能真正了解其为人。

1.“无边际与无涯岸的企慕与艳羡”——《逍遥游篇》

许多学者认为:“逍遥游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自由观的灵*”,因此对于逍遥游篇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世说新语)说:“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要旨。”又说:“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象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于众贤之外。”郭向认为逍遥游旨在说明:“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也。”意思是说只要世间万物各得其所,那么自由亦即逍遥游对于任何事物都是可能的,它们之间并没有大小多少的差别。支道林的解释却截然不同,他说:“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鷃,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而不我得,玄惑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烝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意为鹏鷃虽然小大不拘都有所适乐,但却不过是“饥者一饱渴者一盈”,仍有所待,远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自身处于无拘无束的“游”的状态。因此也谈不上逍遥游。而只有圣人才能逍遥以至于无穷。后来许多人都接受了支道林的理解,认为其注解是符合庄子本意的,刘孝标就说支氏之说为“向郭之注所未尽。”(同上)

很显然,庄子心中的“逍遥游”是很少人可以做到的: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未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至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侍者也。(《逍遥游》)

宋荣子面对众人的夸誉与非议,都能坚立自身修养,可以定内外之分,辩荣辱之境,尽管如此,也还尤有未能树立的。更何况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它们目光短浅,或为朝菌,或为蟪蛄,竟还洋洋自得,即福永光司所说的这些人“安住在常识层面的价值与规范之世界,将这一角世界当作世界之全,而埋没其中”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是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如果能够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在天地间自由的遨游,也就没有什么可依待的了,只有方东美先生认为的自己秉持自己的使命,在自己的生命宇宙里面做自己的精神主宰,才能无所依待。

我想像“至人”、“神人”、“圣人”一般去除功名利禄的干扰,从内心最真实的自己出发,与自然里应外合,一气贯之,就是庄子的人生追求,他想化身为鹏,免于世俗的干扰,不用在意蜩与学鸠、斥鼹的讥笑,一心追求自由之境,庄子对于鹏、“至人”、“神人”、“圣人”的逍遥游的境界就算是一种无边际与无涯岸的企慕与艳羡,因为在我心中,自由是虚渺的,是像真理一样的存在,我们都向往自由,却也永远无法达到绝对的自由,我们都追求真理,也永远得不到真理,在向往与追求的过程中,精神可以不停的突破限制,遨游于天地,无限的接近边际与涯岸,但却无法到达,正是这样的矛盾中的自由,是庄子所渴求的,即无限遨游的人生状态,并不是有目的地的自由,是附着在不自由中的自由,是有中的无,是相对论中的自由。

2.“圣睿的憧憬”——《齐物论篇》

《齐物论篇》主旨为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内容及其价值。全篇分为七章。第一章讲述“吾丧我”的境界,即摒弃我见,真我摒弃偏执的我,从而达到忘我、臻于万物一体的境界。第二章评“百家争鸣”——学派间的互相争论,第三章,指出学派辩论、人物争论,乃由“成心”作祟,才会有各种从主观出发,无标准的争执,并提出了“以明”的认识方法与“照之于天”的认识态度。第四章,归结“道通为一”,认为各家所见只是主观对外界的偏见。第五章,再次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第六章借用三则寓言对前五章的核心思想加以引申,篇末第七章借两则寓言讲“无待”之旨与“物化”之旨。

圣睿,在古代多用作对帝王圣人的颂词,意为明智通达,而庄子的圣睿,我想可以恰切体现在《齐物论篇》的第六、七章中。在这两个章节中,庄子借用了五则寓言故事,尧与舜的对话彰显了顺应自然的品德,顺应自然,遵从道德,便能被光辉所照耀,这一观点自然是圣睿的,作为君王,只有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顺应百姓的心意,不以自我为中心,心灵开放,才能成为圣人。

第二则寓言啮缺文王倪的故事寓意万物并没有共同的标准: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荐,螂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糜与鹿交,鳅与魚游。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魚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義之端,是非之途,樊然错乱,吾恶能知其辩!

人和泥鳅不同,人会因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腰痛或者半身不遂,而泥鳅却未必如此,人与猿不同,人爬高树会感到恐惧,而猿猴未必如此,人、泥鳅、猿猴,这三种动物的习惯哪个才符合标准,我们又应该拿哪个标准去要求其他种类的动物呢,应该怎么样对纷杂的想法加以分别并取其一,恐怕只有像至人一样大泽焚而不觉热,河汉涸而不觉寒,大雷毁山却不惊,大风拍浪却不伤,才能驾御云气,乘着日月,遨游于四海之外,生死利害都无法影响圣人,因此只有修己成为圣人,才能辩是非,这一想法也体现了庄子思想的圣睿,在人人都争抢着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乱世,却能静心思索,游离于世俗之外对世俗中的言语进行审视,并借用寓言来具象阐释一些形而上的哲思,这里的圣人我想也可以视为一种绝对精神,它是一个最高的标准,是借用了一个客观的标准,来反思七嘴八舌,不停争论的现象,或者也可以是用一个更高的追求与信仰取吸引世人的注意力,来缓和局面。

第三则寓言是瞿鹊子与长梧子的对话: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这一段是我很喜欢的一段,体现了庄子生死如一的观念,意为一切都有它的秩序,梦中的景象无法干涉现实,而现实也未必是真的现实,看似在梦中的人未必在梦里,看似清醒的人也未必是真的清醒。我在网络上搜索这一段发现一篇文章名叫《醒睡如一与死生如一》,文中提到若想做到“死生如一”,便要先做到“醒睡如一”,即睡着的时候就像醒着一样对一切清楚于心,一醒一睡即一生一死,圣睿之处在于,庄子在警惕世人不要作装明白的糊涂人,而可以成为装糊涂的明白人,且要顺从生死,顺从四季变换,接受一切的流动与轮回,只有这样才能接受一个事件的产生,一个观点的流出本身并无对错,只是存在“是”便存在“非”罢了。第五、六则寓言“罔两问景”与“庄周梦蝴蝶”则传达了“无待”与“物化”之旨。都体现出了庄子思想的圣睿。

3.“天真”——《天地篇》

《天地篇》共有十五章,各章意义不关联,再次我主要选取第六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来进行讨论。第六章通过华封人与尧的对话,训喻圣人应当“随遇而安,无心求食,如鸟飞行而无迹;天下上轨道,便与众同昌;天下混乱,便修德闲居;高年餍足于世,解脱人间,随白云飘散,至于虚无之上”,这种无心任自然的心态和思想,显示出庄子理想中圣人的任性与天真,且只有这样,世界才能按其该有的秩序运行着,任自然的观点我想也可以运用到当今的人与自然相处的命题中。

第十一章通过子贡与一位老者的对话申说为*者当去“机心”而保持纯朴,“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机心”指心有所待,也指不顺应自然的思想,功利的心,“机心存在胸中,便不能保全纯洁空明,不能保全纯洁空明,便心神不定;心神不定,便不能载道”。意为真正的圣人应当以混沌的道术来修身;持守内心的纯一,心神不外分,不把功利技巧放在心上,时刻保持精神饱满且明澈纯素,自然真朴,体悟本性抱守精神而遨游于世俗间的人。这样的圣道追求可以看出庄子简朴天真的思想。

第十二章是一则谆芒与苑风相遇的寓言,描述了“圣治”、“德人”与“神人”,“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神人则是“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溟”。其中对德人和神人的描述最能体现庄子的天真浪漫,德人是“安居没有思念,行动没有谋虑,不计议是非美丑,四方之内,共同分享便是喜悦,共同施给便是安乐;怅怅然好像婴儿失去母依,茫茫然好像走路失去方向,财用足余而不知所从来,饮食充足而不知所从出”他认为德人是顺其自然、简朴安然,不强求任何,接受自然安排的一切。神人是乘驾着光辉,不见踪迹,将自己的生命挥发到极致,也显现最真的性情,和天地共欢乐,万事不牵累,对于万物都报以真情。这些人格理想理想与追求都凸显出了庄子像个小孩般的天真。

4.“神秘的怅惘”

对于“神秘的怅惘”,是伴随着我阅览内外篇的全程的,有许许多多的疑问,比如我刚看到一半,就对舍友讲原来庄子是个空想家,或者说是大梦想家,就是说像一个每天做梦的孩子,但孩子说的话却都是真的,这个层面上讲,他确是像在梦中的清醒人。再比如许多他模拟出来的对话就像是在和自己对话,所以其实也算是自问自答,自己解疑的过程,以及借用孔子和孔子门徒之间的对话来暗讽它们,都显现着“怅惘”的状态,基调都是悲伤的,通往的圣道确是无限光明的,充满着神秘的气息。也想知道神秘它算不算是一种审美范畴呢?

三、

阅览后的反思

阅览后,确实会和起初的印象有所不同,但也增添了许多新的印象,庄子的形象在我心中也逐渐饱满了起来,这绝不是一件坏事。在阅览过程中,还是有些吃力的,根本原因还是书籍阅读数量过少了,中途可以有一些新的想法,结果上网一查,发现这想法早就不新了,甚至已经算老了,所以更觉做学问的难处,而我现在还处于最底层的第一步,还是要踏实的跟着老师前行呐。

这部分的反思以及上述的一些想法都是自己暂时的索思,后续读完下册以及搜新更多的文献会继续对上述进行填充。

张雅惠,中国艺术研究院级硕士研究生,艺术美学专业。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周光庆.试论中国训诂学的起源与特质.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05):37-43

[2]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王玉娇.以训诂法辨析字词.语言文字报.年

[3]李京彦.年以来《庄子》注释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年(09)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

[5]王叔岷.庄子校诠[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6]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

[8]张默生.庄子新释[M].济南:齐鲁书社,.

[9]周勤.论庄子的自由观与人生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

[10]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垂纶雨结渔乡思

吹木风传雁夜*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