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积累(九)五句《庄子》名言
1,《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越俎代庖,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成语故事
在汉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给许由。唐尧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来代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什么?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就是厨师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2.《庄子·让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翻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3.《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后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谓只能心领神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清·刘大櫆《论文偶记》:“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如:这篇文章的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用心去揣摩领悟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4.《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为没有用的用处,才是最大的用处。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其一,“无用”于世而有用于己,以全身保性。其实,庄子并没有否定士人的“用世”之心,只是在战国之时,仕途充满了危险,为臣者伴君如伴虎,士人面临多方面的煎迫与扭曲,于是乎,全身保性成为人生第一要义。庄子逃功逃名、避世隐居,讲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实属不得已,是为了保全性命于乱世,或不愿意“为有国者所羁”,而非提倡、引导人们疏离社会,抛弃功名,不思进取,做个单纯的“无用”之人。其二,“无用”之物,或有其“无用之大用”。借助于“无用”之物可以转移、超脱现实生活带来的痛苦与烦恼,以达于逍遥之境。如庄子在文中提到的“大瓠”,不必忧其瓠落无所容,而可“虑以为大樽(腰舟)而浮于江湖”。携大樽而浮于江湖的逍遥,这一行为就其本质而言,是审美的,而非实用的。人活着毕竟不能只靠物质,还应当有精神层面的需求。其三,对“无用”之事物,不可仅仅以工具视之,而应以“无为”处之,如其所是,因其固然,容许其自在的存在。如庄子在文中提到的“斄牛”,不能因其不能执鼠而贬低、藐视之。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在诗意的世界里,万物不再被技术所设定而成为工具,它自身即是目的。换言之,“让物物着”——它们无须对人“有用”,无须仅仅为了人的存在而存在。总之,庄子《逍遥游》中讲“无用”的目的,是为了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追求个体心灵的逍遥自得,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有反对人的异化、反对将世间万物一概工具化之意。
5.《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捉襟见肘意思是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左支右绌、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入不敷出、寅吃卯粮、衣衫褴褛、百孔千疮、束手无策游刃有余、应付自如、绰有余裕、绰绰有余、完美无缺
往期推荐
《庄子》每周积累(八)《庄子》每周积累(七)《庄子》每周积累(六)李云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