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成语变迁掌上明珠不是指的女儿,人尽 [复制链接]

1#
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里,“成语”绝对是一道特别而又美丽的风景线。寥寥数字,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承“过于”悠久。于是,一些记录了厚重历史印记的成语,便在岁月的长河里逐渐被磨却了最初的痕迹,并又在漫长的岁月里,“染上”其它的颜色……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某些成语,已经今非昔比,脱离了最开始的原义,有的甚至和原义完全相反。因此,如果我们读一些古籍时,必定不能用现在学到的成语观点去理解古籍中的文本,若不然,就很容易闹出笑话。变化最大、且最有代表性的成语,至少有如下4个:1、掌上明珠:现代人都知道,“掌上明珠”是形容父母对女儿的宠爱程度,也是专指女性晚辈的一个成语。但是,“掌上明珠”成语来源于晋代傅玄的《短歌行》:昔君视我,如掌上珠;何意一朝,弃我河渠。由此可见,在傅玄的诗作里,本意并没有男女之分。而是指的父母对子女的重视,无论儿子女儿都可以用“掌上明珠”来形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却被专用来指受父母疼爱的女儿,男生们是和“掌上明珠”彻底无缘了。2、愚不可及:愚不可及这个成语,我们现在常用于斥责某个人做出的愚蠢决定,以形容其智商低下而犯下大错。但愚不可及最初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政治清明的国家,就表现得很有才能;在政治混乱的国家,就表现的很愚笨。他在该表现才能的时候表现才能,别人也能做到;他在该表现愚笨的时候表现愚笨,却是别人很难做到的。而现在这个词的指愚蠢得无人能及,变化这么大,估计连孔老夫子都不敢相信吧。3、呆若木鸡:我们现在对“呆若木鸡”的理解,大概就是形容发傻发呆,短时间内的心智丧失。但其起源则是《庄子》里的一个小故事:纪渻子是训鸡高手,为齐王训练斗鸡。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齐王的鸡却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被吓跑了,齐王因此获胜。“望之似木鸡”,这是训练斗鸡追求的境界,由此衍生出的“呆若木鸡”,最早也是形容一个人镇静自若,态度稳重,大概和“大智若愚”相似。而时至今日,“呆若木鸡”也完全只剩下字面含义,以形容一个人因恐惧、惊异而发愣、痴傻的样子。4、人尽可夫:在我们现代人的思维里,这是一个绝对的贬义词,大致就是对女子滥情、不专一的讽刺。然而,您知道吗,人尽可夫这个成语,最初其实完全和贬讽无关,相反,更有很深的传统孝义伦理之情。人尽可夫这个词最早见于《左传·桓公十五年》: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大意是在春秋时,郑厉公看到臣子祭仲专擅大权,害怕对自己的王位不利,于是暗中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祭仲。结果被祭仲的女儿,也就是雍纠的老婆雍姬预先得知。雍姬回到娘家后,先问了母亲:“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母亲回答说:“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于是,雍姬便把丈夫的谋划告诉了祭仲。随后,雍纠被杀,郑厉公逃离郑国。由此可见,“人尽可夫”的本意是指女子的丈夫可以有很多选择;而父亲是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必然只能有一人。其唯一性是丈夫所不能比拟的。从传统孝顺伦理的角度看,“人尽可夫”这个成语,对女性并没有任何的贬讽色彩,根本就是为了强调父子传承的唯一性和不可选择性。而现在却成了一个绝对的贬义词,以讽刺那些生活作风不检点的女子,可以和任何的男人成为夫妻。这个发展与转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也就是单纯的“望文生义”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