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刍议文化九 [复制链接]

1#

6、谈谈文化传承

1)、文化传承的尴尬

作者时常琢磨:在人类之初,文化是一种什么景象?后来又是怎样传承和发展的呢?

也许人类在还没有进化为人的时候,与其他动物没有区别,按照现代人的看法,当时的文化应该处于荒芜状态、自由状态。其实,没有任何文化,那也是一种文化。

后来,人类产生了语言、文字,进而形成各种思想和文化的传承。当某种声音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主流的时候,犹如涓涓溪水汇聚成大江大河,就会形成道统学说。从春秋战国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老子的道家学说和孔子的儒家学说,进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道统学说,也成了中国历史上“一统江湖”的统领性文化。这种道统学说的形成,对人类而言,我不知道是幸运还是悲哀。

一点联想:世上本没有路,就没有任何约束,才会出现各种各样、通向各个方向的路。可是,一旦有了路,人们就只会走老路,而不会开辟新路。同样地,如果没有统领性权威学说的约束,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原生态”思维、学说,具有极强创新性的文化,可以向任何方向发展,具有广袤的发展空间,也极易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可是,道统学说一旦形成,大树底下不长草,文化思想的传承就会不自觉地出现“近亲繁殖”现象,“原生态”的思维、学说在萌芽阶段就会被约束、排斥、甚至被压制。任何民族有了老路,则都难以开辟新路,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也不例外。

一点联想:老子、孔子、庄子等传授学说时,他们自身对学说的理解和思考具有丰厚的底蕴。但是,后来的道统学说教育只是经典学说的布道,文化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近亲繁殖”。甚至一些传道者脱离了学说的活水源头,自身缺乏对学说的深刻理解和思考,仅仅为了讲授经典而讲授经典,只剩下了经典的“壳”而没有肉,很少突破经典而形成新的文化思想体系。人类丰富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就这么被固化在一个框架内“近亲繁殖”了。

这是不是文化传承的尴尬和悲哀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