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史文化阴阳家起源,发展历程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yushiels.com/m/

阴阳家简介:

战国时期,有一支专门主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派,被称为阴阳家,属于道家支派,史学家一般以齐国人邹衍(驺衍)、驺奭为创始人。

阴阳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道家阴阳说和五行说。

阴阳说是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这和道家创始人老子所秉承的构成世界的概念道生阳,阳生阴,阴阳生八卦,太极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相同。

五行说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不断循环变化的理论发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研究阴阳五行说,能从天体的运行的计算来制订历法,掌握世间万象。到后来,发展出专门研究天体运行规律的天文家、研究历法的历数家后与五行家相结合。

在蒙昧的科学洪荒时代,为了避免灾厄,人们总是希望能预先得知天地变迁的异动,阴阳五行说的出现将这一愿望变成了现实。其代表典籍就是自周朝流传至今的《老子》、《文子》、《黄帝四经》、《列子》、《庄子》、《易传》、《鹖冠子》、《管子》、《黄帝内经》、《三十时》、《阴阳家佚书辑本二种》等道家著作。

起源:

阴阳家出于道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礻几)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其术皆此类也。邹衍是战国中期稷下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他的学说伪托黄帝,说明邹学即战国中期的黄学。但这里的邹学显然为汉人所伪托,因为司马迁说其先序今以上至黄帝,今以上是指汉武帝。不过,其主要理论阴阳、五德终始说确属黄学思想。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具体来讲,又叫五德相胜说。对此,《吕氏春秋·应同》记载较详:凡帝王(者)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虫寅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

发展:

阴阳思想作为抽象概念,主要源于《老子》、《文子》、《黄帝四经》、《列子》、《庄子》、《易传》是百家思想的发源之地,地球到今天才被世人看到,上古时期的先哲们脑海里只有天地,阴阳,昼夜,四季,晴明,地球的另外一面是对立的,对立的结果则必有阴阳,我为阴则对立为阳,我为阳则对立为阴,寻找道的过程就是寻找人类起源的过程。

在自然观上,利用《老子》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九州只是整个宇宙世界的一部分,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胡适曾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大为赞叹阴阳家的这一地理观念);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洪范》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下面还会谈到)说,认为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均由五行所主运;在政治伦理上,亦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地位影响:

阴阳家是战国时主要学派之一。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故名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战国末齐国的邹衍。庄子将之定义为气所包含的矛盾对立要素,阴阳,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阴阳本指事物两种相互对立的方面,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传》),阴阳家则把阴阳矛盾作用引起的变化神秘化,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战国时五行说相当流行,有相生相胜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的观点。阴阳家以五行为五德,认为历史朝代的嬗变即遵守五行相生相胜之道,是为五德终始说。司马迁称邹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五行相克的循环变化决定历史朝代的更替,如夏、商、周三代之变,就是金(商)克木(夏)、火(周)克金,秦汉统治者均以此为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寻找根据,对后世特别是汉代有很大影响。《汉书·艺文志》云: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作为一个学派,阴阳家西汉初期以后已不复存在。《汉书·艺文志》着录阴阳家著作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都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还可以看到一些关于阴阳家的学说内容。而阴阳家在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性,则是具体化了自然世界对于人事的影响。这种想法,还可以在黄历或是农书、农历里看到。

贡献:

太史公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把阴阳家列为六家之后,虽然评价并不最高,也还是一种特别表示。没有任何直接的资料依据,但事实上很明显存在一个理由,那就是司马氏祖传世袭的专业是天文历算,阴阳家则是先秦诸家中唯一专精于天文历算的一家。阴阳家的主要学术内容直到司马迁都是在这领域的主导,而司马迁则是这一学派的正宗传人。《汉书·艺文志》引用刘歆的《七略》开列了当时的书目,一共有不到六百部书。这种书目在现代是开不成了!那六百种中很多都已失传。其中阴阳家有21部,第一部就是《宋司星子韦》,第四和第五是《邹子》和《邹子终始》。

这邹子应即为邹衍。齐有三邹,邹忌不是阴阳家,邹奭名气小,后面第十二部就是《邹奭子》。其中《容成》、《张苍》两部也是今人能断定内容为历算的书。刘歆为这21家所作评介是: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司马迁也说阴阳家特长是序四时之大顺。

代表人物:

邹衍(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一作驺衍,齐国(今山东章丘相公庄)人,阴阳家的创始人,道家著名人物,因其学问迂大而宏辩,人称为谈天衍,尊称邹子(或作驺子)。善于以天象和五德演化的变化,推演朝政的兴衰。主要有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

旧史所载他的事迹有所谬误,但可肯定他是战国晚期人。邹衍曾游学稷下学宫,以学问重於齐。到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赵,平原君待之以宾主之礼。到燕,燕昭王亲自为他在前面扫尘,听他讲学,为他筑竭石宫,执弟子礼。故此有史推测他可能死在长平之战后。

邹衍是道家,亦得事理部分之真。当邹衍与道家的关系十分密切;其思想学说来源于稷下道家学派者,邹衍学说的全部内容虽己难知其详,但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春秋时期的阴阳思想和五行是邹衍学说的理论源头,而产生于稷下学宫的《黄帝四经》和《管子》中的阴阳五行思想则是其直接的思想来源。换言之,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还曾经吸收过道家、儒家的思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