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珍妮佛品讀莊子逍遙遊心得01 [复制链接]

1#
有关小孩白癜风的症状的具体分析 http://www.xjkqzjw.com/bdffz/bdfbj/m/2331.html

珍妮佛品讀莊子逍遙遊心得01

(用聽的音頻)

莊子的學說對很多人來說是聽過春秋戰國時代裏有位大思想想家叫莊子,如果沒有讀過莊子學說的原文,尤其是如果沒有品讀爬疏過經由後代研究者考據為莊子所親自著作的內篇七篇–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很容易對莊子學說的認知只是一個非常模糊而且粗略的印象,那就是莊子是個思想怪誕但非常善於以寓言來譬喻思想主張的古人。

珍妮佛對莊子的認識,就曾經是這樣而已。但是,當緣分到了,剛好聽完傅佩榮教授講解的「向莊子問道」,因為大學本科念的不是哲學也不是中文而未曾接觸過莊子學說的缺憾,總算打開認識莊子學說的一扇門。

當繼續閱讀傅佩榮教授所出版的「逍遙之樂」,這本把莊子原文裏那些在現代人看起來很不容易在閱讀之後即能馬上明白文字裏的意思是什些甚麼?而翻譯成白話人來說明,而且有著傅佩榮教授自身的哲學素養所詮釋的解說,珍妮佛以作為一個讀者來認識莊子學說,顯得相對容易多了!

舉例逍遙遊 原文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ㄎㄨㄣ)。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傅佩榮教授譯文-白話〉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鯤。鯤的體型龐大,不知有幾千裏。牠變化為鳥,名字叫鵬。鵬的背部寬闊,不知有幾千裏。牠奮起高飛時,雙翅張開有如天邊的雲朵。這只巨鳥,在海風大作時,就會遷徙到南海去。南海,是一個天然的大池。

傅佩榮教授的觀點:

莊子是以心靈的轉化來說人們的心靈可以如同魚轉化為鳥,因為人在幼年時期是依賴期,就像魚要依賴水,成長之後就向鳥,鳥要依賴空氣,空氣充滿各處,比水的限制更少了,相對而言就更自由了。莊子的寓言要凸顯的是人們當心靈的轉化力道大時,還可以是展翅奮飛、承風而上的大鵬鳥,一路可乘風飛向南海去。在者哩,南海比喻的是荒遠無邊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道,而道就是萬物所來與所歸的那個無形無邊無界無相但卻涵容一切生命的最初。

珍妮佛品讀心得

生命在發展的不同階段所需要依賴的資源固然有不同,但當一個人在成年之後,尤其是從學校跨入社會就業起,其實就是要自己去把自己所需要賴以發展的生命資源給開發出來,再也不是依賴誰能給自己甚麼好讓自己可以活得好,而這是一個斬斷自己繼續作為一個永遠要依賴父母的關鍵階段,這個不讓自己再繼續作成人嬰兒的年紀,以現代社會來說約莫是24-25歲之間,如果在學業上有往上攻讀研究所或博士,差不多就是28-30歲左右。如果這個階段沒能承擔起需要轉化自己從依賴父母與家庭的小孩角色,到成為在經濟上能夠自立自足的社會公民,就不可能是莊子所主張的消遙遊所能達到的基本本事喔!因為逍遙遊的意思是一個人可以作到自由自在去享受自己的作為所可以享受的境界。如果一個成年人還要依賴父母來養活自己,而想過逍遙的生活,這樣的逍遙恐怕就是誤解消遙的真義了!

當成年人在人生第一次要直面社會世俗成就檢驗關卡的30歲來到時,其實,很多人是過得很難受,珍妮佛回想自己30歲那年,就是處在那種雖然已經在雜誌社作到廣告經理,但內心超級不開心,甚至是得了抑鬱症,雖然當時自己傻傻地不知道自己是處在階段性的抑鬱症。反正就是每天都不想去上班,從原本敬業奮發拚業績的狀態,掉入覺得作個廣告經理也沒甚麼學習的空間,工作上永遠是每個月業績歸零的無止境壓力,領導永遠是要求交上更多業績的貪求,煩都煩死了!現在回頭看30歲的自己之所以抑鬱,不在於沒有世俗的頭銜成就,而在於每天所作的工作只是一個要能鞏固廣告經理頭銜的手段,當然不能自在也無法消遙。

30歲的珍妮佛,就跟大多數的社會公民一樣,只能投身在工作上借由工作的頭銜、工作的所得來證明自己是個咖,但心靈上對"消遙"這兩個字可說是完全的蒙昧無知,更談不上甚麼是追求心靈的轉化,就是那種知道自己很不開心但卻不知道如何讓自己可以不那麼不開心,就這樣百無聊賴地處在工作的很疲憊而且抑鬱了一年多的煎熬,加上懷孕又流產,鬱悶的狀況可說是雪上又加霜。

42歲時,珍妮佛又再次地面臨生命逼著珍妮佛必須轉化的臨界點,這一年的珍妮佛不是以抑鬱症來求救於自己,而是以奮發投入身心靈知識的學習來蛻變自己,在動態的生命客觀自然律的緣分開啟下,珍妮佛先後成為王中和老師與韓良露老師的學生,尤其是跟著韓良露老師學習八年的時光裏,珍妮佛在心識上的遞增轉化的程度,如同課堂上課程學習的深度的堆疊,愈來愈明顯的從依賴水才能活的魚變成依賴空氣就能飛的鳥,而後漸漸蛻變為鵬鳥可自在飛行於認識自己與接納自己的高空。

50歲的珍妮佛在完成了8年受益於韓良露老師所教授的知識學程後,雖說托工作上為眾多個案服務生活藍圖的諮詢與教學的經驗累積,因而有了自己內化恩師所教知識的大幅進展,但珍妮佛知道要作為一個為成年人作心識轉化上的傳道授業與解惑,學海無涯,自己仍需多加充實,所以在工作之餘有了學習易經的想望,期許自己對生命與人生的理解以及感悟再添華夏古老智慧源頭。事實證明,珍妮佛以投入五年參學易經,如今才有能力為學生們講解《易經的生活智慧》,而在易經的學習上,珍妮佛對自己的心識轉化也有了另一層次的天空。

60歲的珍妮佛,隨緣而進入莊子學說的品讀,珍妮佛沒有為這段因緣份所至而開啟的學習有些甚麼刻意的目的,倒是能悟多少算多少,品讀過程中,隨手寫下品讀片段心得,與學生們共用,也與有緣聽到或看到的你共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