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朱安洲我读老庄新论 [复制链接]

1#
1缘起陈鼓应先生是当今学界研究道家哲学的权威专家,所以他所撰写的有关道家的书籍和文章都有必要横扫一遍。而《老庄新论》就是陈鼓应研究道家哲学的重要专著。自然,它成为了我的阅读书目之一,同时这本书本身就是讲老庄思想的,与我的研究旨趣相投,遂择其而观之。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不断提醒自己:老庄思想究竟在讲什么?对武术有什么指导作用?2该书的核心该书的核心思想是阐发老庄的思想,核心内容是诠释老庄文本内容,讨论老庄相关学术论题。核心思想和核心内容都很难以一言蔽之,或寥寥数语而准确概括。可以说作者本身做地就不是提炼性、总结性的工作,而是在研读《老子》、《庄子》文本的基础上,对原文的理解与诠释,这样工作就相当细致和周密了。3对该书的看法这本书是作者二十几年的研究总结,而且是在之前出版的第一版《老庄新说》的基础上经过修订、删添后的又一“新说”。全文读后,你会发现有些内容在他其他书中似曾相识,有些内容你会看到阶梯式的进步。而这个变化和发现恰是作者多年研究的写照与心路历程。也为我们做相关研究规划了大致的方向。通过章节与章节间的联动,你会知道作者是怎么做的这个研究,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都做了些什么。该书最大的特色就是清楚易懂。它不似其他译注类的书籍精深于字句的训诂和语句的译注,而是将精力主要放在该如何理解原文。有些古文就算有很清晰详实的译注读完还是云里雾里,似有似无。而陈先生的这本书会清楚的告诉你这段话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该如何理解,和全文以及和老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有什么联系。但这既是这本书的优点同时也是缺点,由于对字词的忽视,如果你不是在很精通原文译注的前提下,这本书也会读的晕头转向。很多分析都默认你已经熟读《老子》和《庄子》,而直接以老解老、以庄解庄或老庄互解。所以有的时候一本好书也是在选择读者,学识不同品出来的味道也不一样。4基于该书的思考4.1从《老子》的“知人”与“自知”中领悟到的武术技击之道“自知”“自胜”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陈鼓应认为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认识别人的人机智,了解自己的人明白。战胜别人是有力,克服自己的人坚强。懂得满足的人富有。勤勉力行的人有志气。不离失根基的人长久。身死而不朽的人才长寿。“自知”就是自己了解自己。“自胜”就是自己战胜自己。在武术功夫修炼中,好的拳手既要有知人之智,更要有自知之明。不仅要有胜人之力,更要有自胜之强。我们经常看到在击技实战中,有些优秀的拳手总是一副预判在先,胸有成竹的模样。他们防守之时从容不迫,进攻之时张弛有度。这都是因为他们不光“知人”,更加“自知”。拳手“知人”就可以清楚敌手的技战术,清楚之后就可以见招拆招,从而因敌制胜;拳手“自知”就可以了然自己的实力水平,了然之后就可以扬长避短,从而克敌制胜。然而“知人”却不一定必胜,因为技击对抗是双人博弈,纵然对手的情况你都了解,而自己的技战术有限还是难免败北。而且相较于“知人”来讲,“自知”更为重要。因为受主观和自我中心习惯的影响,我们常常可以通过以往的信息资料充分掌握对手的情况,却很难或很少对自己进行系统的研究,而且总会高估或低估自己的实力。而对自己实力的准确判断和合理使用技战术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因此,“自知”更容易被忽略,却更直接决定最终的胜负。所以在功夫修炼中,“知人”和“自知”的智慧都很重要,而“自知”更为重要。4.2从《老子》的“无患”领悟到的武术养生之道“无患”的观念源于《道德经》第十三章,“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陈鼓应解释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叫做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的原因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身体,我有什么大患呢?由此延伸出“无患”的思想。老子“无患”的思想可以借鉴到武术的养生修炼中。重视自己的身体要像重视大患一样。因为人有身体,就会有大患,如果没有身体了,也就谈不上有大患了。这个逻辑中其实暗喻着武术养生的指向。人们珍视自己的身体,往往会想着通过一些药膳、食补或运动来增强免疫,从而保护身体。而老子告诉我们无身无患,而有身有患,所以保护身体还有一种路径就是让身体无患,而这也是养生的终极目标。在武术的养生功法修炼时,这种认知也是难能可贵的。人们养生应该奔着无患这个终极目标去努力,无论是采取增益法,还是减除法,都要牢牢持守“无患”这个本。常常看到有些练太极拳的朋友把膝盖练坏了,练健身气功的武者“导气”把自己憋出伤来了。这都是养身养生不知“无患”的异化弊病,养生技不是让人故弄玄虚去追求所谓的“技艺的出神入化”,而就是简单地追求无患。再直白点,无论你练什么功,练了多久,甚至你什么也不练,只要你身体没毛病这就是最好的养生。不要有病不治病,没病练出病来。一个浑身有病,全身是伤,命不久矣但技艺高超的“养生家”谁敢跟着他学,跟着他练。“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以无患之身作为天下养生者的标榜才可能让天下养生武者听其师,信其道。4.3从《庄子》的“高远”中领悟到的武术教育之道“高远”的观念源于《庄子·逍遥游》中。庄子说:“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逍遥游》)大鹏为何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又为何要飞向千里之外的南冥?陈鼓应解释说:大鹏只有飞到九万里高空才能拥有“天”的视角来观照万物,才能看到“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景象;大鹏只有飞得高,才能看得远“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南”象征着:光明、温暖、自由和家园。大鹏“徙于南”是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也是对理想和家园的向往。只有心向南方,才能彰显大鹏的凌云之志和矢志不渝;只有向南飞,才是大鹏通向幸福的方向;只有飞到“南冥”才能让大鹏实现逍遥和自由。庄子让大鹏飞得又高又远意在告诉人们要拥有广阔的视野和远大的志向。庄子的“高远”观念可以为武术的教育理念提供诸多启示。武术教育者和习武之人都应该效法“鹏”的“高远”:拥有广阔的视野和远大的志向。作为武术教学中施教者或传授者的视野和志向不仅决定了自身的武术生涯,还会深深影响习武者的武术生涯,乃至整个武术传承的发展。如果师父没有宽广的视野,只以本门武功为优,只以己学为好,那他所培养出来的徒弟的武术视野也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老师没有宏远的志向,只以传技授业为主,那他教出来学生的武术志趣也是不可长久的;如果教练既没有视野也没有大志,只为了眼前的成绩和金钱,那武术的传承将岌岌可危。作为武术教学中的学习者或受教者的视野和志向将直接决定自身武术水平的高度和武术生涯的长度。武谚说:“一处拜师,多处学艺”“练一家,观千家”“取百拳之善,补自家之短”“多从一家师,多懂一家艺”“井掏三遍吃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这些武谚都在告诉武者要有开阔眼界,向多人请教,学多家技艺,这样才能拓宽武术视野、丰富武术学识、提高武术水平。武谚又云:“钉鞋凭掌子,练武凭意志”“有志者,事竟成”“人若无志,存铁无钢”“人无志不立,拳无志不成”“人无志气刀无钢,三分天赋七分学”。这些武谚也在告诉习武者要有志气,树立远志,坚定意志,这样才能锲而不舍,不仅能练好武术,还能练久武术。4.4从《庄子》中辨析太极拳之名的出处与其应有之意陈鼓应说:“太极指空间的最高极限,它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概念是庄子首创的,到《易传·系辞》成为了一个哲学范畴。”太极拳之名,最早源于《庄子》,可以说明与老庄思想的实然关系,同时对于阐释太极拳理也有追根溯源的作用。太极拳拳名直接参考的是《易传》,而《易传》之前已有太极,而且最早见于《庄子》。那从《庄子》中是否可以窥探太极之本意?《庄子》中太极之意是否可以作为太极拳拳理的应有之义?或作为阐释太极拳拳理的内容?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我们的思考。4.5从《庄子》中论证武术有道道是《老子》的主要产物,并且花费了大量精力来解说它。可是老子说道却并不是针对武术的,从出发点和原意上讲似乎和武术没有直接联系。陈鼓应说:“《庄子》是继《老子》之学,不主要谈高挂的道,而是落实到境界层面,且主要谈心的境界。但其中也有部分论及过道,认为道内化于一切物而‘无所不在’,且‘无乎逃物’。”这个观点阐明了道实存且到处都是,没有什么事物可以逃出它的范畴。它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含的。既然是这样,那武术也是大千世界的事物之一,按庄子的说法,从逻辑上讲道应该在武术中,武术就应该有道。如果没有就和庄子之言形成悖论。这个观点并不借助于老庄思想在武术某些方面的体现,也不追究武术中的有些内容符合老庄思想,而是从《庄子》原文出发,从庄子思想本身出发,论证了武术中有老庄之道。哲学视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