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平安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3587510635230534&wfr=spider&for=pc此作品的故事取自《庄子·秋水篇》原文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如果我们说儒道文化其实是一个文化目标,不过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而已,相信会有很多人赞同。至于那个文化目标,我想就是“得道”,那么什么才算是得道呢?素经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与孔子赞叹天地之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庄子之所以赞叹条鱼之乐,自然因之而随口说说,没有想到惠施爱抬杠,随口就问,庄子随口就答,最后敷衍不过,一定要说清楚,他就只能说:“我知之濠上也。”
他当然是这么说的,惠施就没有再问,显然他是明白了庄子的本意。因为最终的道理,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语言怎么可以描述呢?不过,我怀疑他们是不是在唱双簧?用这么优美的故事来点化我们?否则,庄子就不会在惠子死后伤心地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
其实,纵观多年的文明史,能理解他们的本意的人也未必有多少!不过,我敢断言,李唐是明白庄子惠施两个人的。证据就是这幅《濠梁秋水图》。
李唐的《濠梁秋水图》是精品中的精品,就在于他深刻体会了庄、惠两人的文化用心。从技法上看,这幅画几乎可以用无懈可击来形容。任何一点一线,都可以看作开始,然后每笔每划都与之环环相扣,前呼后应,脉脉不绝,这就是石涛说的一笔画。更要紧的是每处笔墨、线条节奏的变化,都显得自信而安逸,曲折蜿蜒之处,更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真是令人不免赞叹这样的绘画技法确实是“技进乎道”了。
这幅画的看点有很多,简要来说有三:
一是数株茂密的大树。树用夹叶法,淡赭设色,一丝不苟,繁密而有序,透露出浓浓秋意。更可贵的是,这么大片的密密麻麻的树叶,既然丝毫不觉得混乱和堵塞,甚至树叶后面的水面泛出的光都可以透过树叶反射出来,没有静心的修养功夫,显然是不可能做到这点的。
二是对于秋水的刻画是通过对比来完成的。用两片大范围的山石刻画出中间泱泱的秋水,以实写虚,使山石的刚硬和水波的柔和形成鲜明对比,遂使整个画面显示出浓郁的水气。真是妙绝。
三是庄子和惠子坐于岸边。二人衣着古朴,衣纹简练,却颇见精神。倚树而坐的必是庄子,他信口开河,使惠子不免探视秋水之后,与之辩论,而庄子其实是自得其乐,最终不免含笑不语。对于两人的刻画可谓深得三昧。(文/陈文璟)
宋李唐《濠梁秋水图》又名《濠濮图》卷,绢本,设色,纵24厘米,横.5厘米,天津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