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灞上桑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中国文化迎来一次绝无仅有的“火山大喷发”,灿烂耀眼的程度,可以照亮全宇宙每一个角落。无论你持哪种世界观,你对人生有何见解,几乎都可以从“诸子百家”灿如星海的著述中找到共鸣。
诸子百家的学说,事实上都起源于夏商周三代的中原文化。如果说远古中原文化是根和树干,那么诸子百家就是它所生出来的枝杈。虽然各个学派之间你鄙视我,我驳斥你,其实大家都有共通之处。可谓异流而同源,殊途而同归。我们不妨以庄子和杨朱学派来做个比较。
常州-诸子百家园庄子不用多做介绍,他在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又是为数不多的几颗超级巨星之一。庄子提出了“卮(zhī)言”说,“卮”是古代的酒器,盛满酒就倾斜,空着的时候也也放不正,庄子以此比喻自己那种看似散漫不羁的文风。实际上他的“卮言”极具雄辩,冷而有力。
庄子说过一句“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相差甚远。不要仅从字面理解,要想知道庄子在表达什么,还需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看。这句话出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开头一段,道出庄子的一种处世哲学,一起来看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画像很多同学可能刚发现,原来头一句名言也是庄子说的。关键庄子在文中的态度并不是提倡学习,往下看就知道了。他说,以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学问,令人身心俱疲。还想更上一层楼,成为博学智者,岂不要累死。“殆”在这里有疲累困顿的意思。
接着就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字面意思可以解作做好事不要为了名声,做坏事适可而止不要触犯法律。暂且不管他,再往下看,重点在这里,“缘督以为经”。“缘”在此处有“顺”的意思。“督”字《说文解字》解作“察也”,察视。在这里应当解作人体后背正中的“督脉”,有中正的含义。那么“缘督以为经”就可理解为由着自己的心行事。
河南商丘民权县庄子故里当然,这个“由心”并不是现代所说的“任性”,有一点点这个意思在内,主要还是要不偏不倚。这样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看到这里,我们发现《养生主》所谓的“养生”与今天的概念不同,讲的是如何在险恶之世安身立命。
庄子是战国时宋国人,宋国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这样一个小国在战争频起的年代里生存颇为不易,常年受着“夹板气”。公元前年,宋国被齐、楚、魏瓜分灭国。有一种记载就是庄子也在这一年辞世。
结合时代背景,回头再看“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句话,就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首先庄子不提倡沽名钓誉的“善”,所以说“为善无近名”,不管“大善小善”,要由着“心”去做,抱着博取名声的目的就落了下乘,否则不如不做。
战国中期地图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怕出名猪怕庄壮”永不过时,沽名钓誉或者不小心得来的名声,都可能招致骂名。
“为恶”在这里更不单指做坏事,也有不为他人喜欢、理解的意思,“为恶无近刑”就是说,还是要由着内心,以自然之性情,既不要做触犯法律的事,也不要得罪人、被人所怨恨、报复就行了。
这样看来,老子和庄子的“无为”实际是被世道逼出来的。庄子这个思想简单概括就是,最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而已。如果你一定要有所作为,那么切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宋代老子雕像在庄子之前一百多年,战国早期还有一个杨朱学派,“一毛不拔”就源自杨朱的哲学。杨朱也曾红极一时,弟子遍天下。他的主要论点是“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就是说,为了天下为了他人的利益,要他拔一根毫毛那是不可能的;同样,他也不稀罕天子、诸侯富有天下的地位。所以杨朱学派与崇尚“兼爱”的墨子学派如同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庄子也不喜欢杨朱,他的著述有所表达。但是庄子与杨朱的思想其实有共同之处,杨朱最看重的是“自己”,看似自私,但他“不取不求”;庄子提倡“善恶无为”,两人目的何在?都是为了“明哲保身”而已。两人若是生在同一个时代,说不定成为好友。
参考书目:《庄子》、《吕氏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