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不相害,而
TUhjnbcbe - 2023/9/1 20:49:00
哪儿治疗白癜风好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4606

庄子作为道家比肩老子的代表,他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已经达到了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本段文章中,庄子通过描述宇宙万事万物演化的规律,阐明了人与万物在本质层面的同一性,进而阐明了宇宙自然间,人与万物之间天人合一的生命至理。

这段文字,虽然简短,但庄子表述过程中,所表达的语言的逻辑性是非常清晰的,我们通过庄子的这个文字,进入庄子的内心世界,与庄子超越时空的对话,可以让我们突破局限的思维,进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体验人在宇宙自然中,与万物为一的心灵境界。

这在今天,对我们世人突破局限思维,走向心灵的觉悟,通达人生,了悟宇宙自然真理,具有超越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是庄子以发表言论的形式,展现其个人思想的一段文字,是《庄子·齐物论》中论述人与万物为一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们通过本段文字,可以了解庄子所言“齐物”的思想精髓,从而让我们从中感悟“齐物”思想的心灵境界。下面,我们通过原文、释义和现实思悟,共同走进庄子的心灵世界。

原文: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白话释义:今天我有些言论在这里说一下,也不知道我说的有没有跟大家一致的,或者所说得跟大家不一样。但不论是否一致,相互之间发表言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跟大家并没有什么分别。

虽然如此,请允许我尝试着说说我对宇宙自然,万事万物规律的看法吧:

凡是万物都有开始的时候,有万事万物开始之前,不存在开始的时候,还有“没有开始以前的无始”不存在再之前的时候。万事万物都有其“有”的存在状态;同时也有“无”的存在状态;那么还有在最初,连“无”也不存在的状态,再推理下去,还有连“无也不存在的状态”都不存在的状态。“有”和“无”其实就存在于刹那间,但我们人却对“有”“无”之果的存在并不知道。如今我说了这种“论点”,但谁又知道我所说的这种“论点”是有这种说法还是没有这种说法呢?

天下间,分别都是相对的。相比于微尘,没有比秋毫之末更大的了,而泰山虽大,相比于须弥山,但也是很小的;人的寿命长短也是相对的,相比于朝菌,在襁褓中还没有长大就夭亡的人就算长寿了,而彭祖寿命达到岁,跟一般人不起来虽长,但要跟日月比起来,却也可以称之为夭亡。天地与我并生不害,而万事万物都与我是一体同在的,既然已经合二为一,就没有什么大小短长这种说法。

一演化为二,二再演化为三,自此不断发展,即便懂得巧妙运用历法运算的人,都不能计算发展的无限变化,何况我们这些平凡人呢?所以,从虚无的状态产生了有的万物状态,以至于从一演化到三生万物,再从万物演化为万物,没有不可以不适应的,因为这是我们必须顺应的自然规律啊。

现实思悟:本段文字所表达的是人与万物为一的思想,同时,也论述了宇宙自然中,万物演化规律,主张让我们遵循规律。这也是庄子“齐物”思想的表达。

在本段文字中,庄子从论述宇宙自然万事万物本源出发,演化出万事万物的规律,给我们在思维层面提供了一个全新认知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思路。也就是说,任何人、事、物的发展都是从无到有、有始有终的。在这个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人的思维、想法、观念、意识都是随着事物演化规律而产生变化。

无论任何人、事、物,其发展变化,都是遵循这种动态发展变化的规律。也就是说,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生于无,有始有终的,这其中的“分别”都是来源于人的主观世界,在人、事、物发展变化中收集到的信息。信息越全面,对人、事、物的认知越接近整体。反之亦然。

所以,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必然会因为每个人收集到信息的多寡而有所不同,都会因为人的不同经历而有所不同,这就会产生千差万别的认知。对于万事万物的“分别”也就产生了。有了分别,就会产生相对应的观念,就会有大小、长短、好坏、善恶的分别。

但实际上,客观世界上的人、事、物其产生之初都是没有分别的,万事万物所产生之初,其本源也是一致的,是同一的。之所以有分别,就在于人的主观世界不同。这是形成所有人认知客观世界差别的关键根因。

庄子在这里所表达的,就是告诉我们,要在思维层面回归问题的本源,回归问题的本源,我们就能够更清晰地认知人、事、物的本质。

从生命的角度来讲,这种从问题本源角度认知客观世界,也可以放到我们生命自身,也就是说,当我们用心灵意识,把相对于生命以外的客观世界作为认知对象的时候,反过来去认知我们生命本身,而生命本身更有内在的心灵世界,从这个本源去认知人这个小宇宙,自然就可以通过了解小宇宙而能通达大宇宙了。

这也是道家修行的反观内求的一种修行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是破除了人的常态思维,即以人的外求、发散性的、逻辑的、思辨的思维模式,转变为内求、思维集中归一、体察觉悟和灵感思维模式。这是人与宇宙自然,万事万物合而为一,走向天人合一境界的必由之路。

道家有句话讲:顺生人,逆成仙。也就是说,我们若想让生命达到与道合一,与万物为一的自由境地,就必须要学会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也要懂得顺着自然规律演化的来路,找到其本源,进而应用于自身,走向逆成仙的生命自由之路。

1
查看完整版本: 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不相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