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不读庄周久,自诩逍遥难旧作
TUhjnbcbe - 2023/9/3 21:10:00

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读《庄子》,从内篇到外篇,从外篇到杂篇。《逍遥游》也罢,《秋水》也罢,都津津乐道;「梦蝶」也罢,「知鱼之乐」也罢,都流连往返。

明末奇儒方以智作诗说:

吟罢南华雄壮文,整衣肃拜庄周坟。

古来圣贤皆已没,哪似先生百世闻!

当然,后面的感叹未免太过一厢情愿了,但也可以看出庄周的「非典型影响力」。

《庄子》中,浩瀚的篇章有之,如《逍遥游》;恢弘的篇章有之,如《秋水》;睿智的篇章有之,如《齐物论》;申辩的篇章有之,如《天下》;正经的文章有之,如《应帝王》;调侃的篇章有之,如《盗跖》……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因为差不多同时期又出了一部纯文学浪漫主义著作「楚辞」,《庄子》几乎要成为「非官方文学的总源头」了。尽管,庄周是一个把当宰相都看作死乌龟、死耗子的人,而屈原的一生就是爱国,但撇开*治上的差异,他们是如此相似:庄周中有「逍遥游」,屈原有「远游」;庄周有「齐物论」,屈原有「天问」,庄周有「吾生也有涯,而学亦无涯」,屈原有「路漫漫而修远兮」……

《庄子》的名篇很多,但我经常把玩的除了习见的「鲲鹏万里」、「梦蝶」、「望洋兴叹」等,还对一段文字情有独钟: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故事大致说,庄子和他的弟子,分别见到大树因为不中用而得以保全,大雁因为不中用而被烹杀。第二天,庄子的学生问:「先生将如何自处?」庄子说:「我将处在材与不材之间。」但他同时又觉得这样似是而非、太累了,所以发表了「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主张,接着有发了一套议论。

在我看来,庄子为了解释「物物而不物于物」而阐发的话累赘又不达主旨,反而把原意破坏了。当然,很可能他那个弟子理解力很差,所以庄子必须不厌其烦的「赘述」。而老子就偷懒得多,一生的感悟,只用「五千言」就交了差。或许是「言多必失」吧,后世很多热衷于挑刺的学究,无疑可以从《庄子》中挖掘他们的「宝藏」,并且「终身受用不尽」。

「物物而不物于物」勉强可以用「能驱策驾御万物而不被万物驱策驾御」,但这样一翻译,就失去了美感。实际上,这句话的语法很简单,只要有很少的文言常识,仅从字面上理解这个句子是没有困难的。

出生在中国,想要懂得审美,最好再学学文言。

方以智,明末大儒。其著作《药地炮庄》,亦是以禅解庄的名著。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读庄周久,自诩逍遥难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