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而这句话的出处,大家应该也在小学的时候都学习过,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濠梁之辩”,出自《庄子·秋水》。普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都认为这场辩论是庄子获得了胜利,毕竟《庄子》是庄子及其弟子所著,里面怎么会记录关于庄子失败的案例呢?但是,也有人认为庄子其实输了,他最后只是在胡搅蛮缠而已,那么究竟是谁赢了呢?
双方辩友
众所周知,这场辩论的双方,一方是庄子,而另一方则是《庄子》中经常出现的人物惠子。在《庄子》一书中两人的交往可以称得上是“冤家”了。往往惠子提出什么观点,庄子就一定要反驳他,两人就这么一直“相爱相杀”,史称“庄惠之交”。
庄子这个人,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原名庄周,就是王者荣耀里那个骑鱼的辅助的原型,道家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老庄”,战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庄子》一书,被称为“哲学中的文学,文学中的哲学”。其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被后世历代君王所推崇。
而惠子这个人,可能大家不太了解,但是有些典故你肯定知道。他原名惠施,著名*治家、哲学家,是名家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在《荀子》、《韩非子》等书中均有记载,而逻辑辩证便是名家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与庄子是至交好友,《庄子·天下篇》这么形容惠子,“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这后世就是学富五车的来源。
而这两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虽然时常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各式各样的交流探讨和辩论,但是这“濠梁之辩”毫无疑问是其中的名辩论,这次较量甚至可以说是二人思想的最高交锋了。
辩论过程,争议出现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庄子·秋水》中是如何记载这次较量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便是书中所记载的原文,可以看出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庄子和惠子二人在濠梁之上观鱼,庄子有感而发,而惠子抓住了庄子感慨中的问题,提出了这个千古以后依旧有名的辩题——“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然后庄子不甘示弱,与惠子多番交锋,最后以自己的诡辩,成功搭建出了一个死循环的逻辑怪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后世许多的人和书本上的主流认识,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个问题又被翻了出来,而且也有了很多不一样的观点,不少人认为惠子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那么这个观点的论据又是从何而来呢?
首先,我们要先明白整篇文章到底所争辩的论题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文章的内容发现,全文从头到尾在讲述人的自身对外物的认知,即庄子和惠子二人所争辩的论题就是“外事外物究竟是否能被认知”,而我们也可以清楚地发现,庄周是正方,而惠子是反方。
故事开篇,庄子提出了“鱼在水中游十分快乐”的观点,即庄子认为“外物是可知的”。而惠子显然不认同这个观点,于是便说出了下面这句千古名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即“外物是不可知的”。同时在这里,其实惠子其实已经偷偷地给庄子挖了一个坑,名家的辩论之术果然是名不虚传。
庄子接下来果然跳进了这个惠子事先挖好的坑里,他顺着惠子刚刚所提出的观点并借用其逻辑,提出了“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乍看之下,这句反驳可以说是毫无问题,甚至可以是引为经典。庄子成功地借用对方的逻辑和观点进行了回应,不仅反驳了对方,还显示出了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但是,这一点恰恰是辩论上的大忌,因为庄子所借用的逻辑正是惠子“外物是不可知的”的论点,这就代表着庄子认同了惠子的观点,但是实际上庄子并不认同这一点。
惠子成功地将庄子引入了一个逻辑悖论当中,即庄子如何想使用“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来反驳惠子,那么他就必须先认同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一观点。然而,如果庄子不承认,那么他的这套反驳的说辞便是无用的;如果庄子承认了,那便代表着他在这场辩论中已经输了。
而这一切都早已在惠子的预料之中,他不仅把庄子推进了坑里,还给他填了一把土。惠子在这里试图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进行总结,从而结束这场辩论,而这一句也很好地总结了他的观点和整场辩论。其实到这里,惠子的胜利其实已经无法被更改了。
但是庄子却对此说“不”。庄子表示,既然我赢不了,你也别想赢。庄子面对惠子宛如获胜总结发言的论点直接甩出了一句“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句话对惠子的逻辑进行了有力的反击,惠子既然已经表达了“我非子,固不知子矣”的观点,体现了“外物是不可知的”,那又如何知道庄子“不知鱼之乐”呢?那这不就代表着庄子这个外物对于惠子来说是可知的呢?
这一击成功地将惠子拉入了和庄子上面所处的一样的境地,可以说这场辩论又一次回到了最初的地方。
辩论至此结束,惠子没有再进行反驳,而这也成为了后世人们认为庄子获胜的重要根据。
究竟谁是胜者
那么在千年以后来看,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胜者呢?有的人认为,庄子让惠子无言反驳,庄子是最后的胜者;有的人则认为,惠子最先让庄子认同了自己的观点,惠子应该是胜利者;但是,在我看来,这场争论了千年之久的“濠梁之辩”其实压根就没有胜者。
首先,庄子在一开始便陷入了逻辑悖论当中,他通过认同惠子的观点才能使用的论点进行反驳,从这一点来看,他就没有胜利。而同时,庄子在最后一句说道: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但是,在文章的开篇,庄子自己曾说道:“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也就是说惠子知道你庄子知道鱼是快乐的这件事是你庄子自己告诉他的,如果惠子抓住了这一点,那么胜利的将是惠子。
但与此同时,惠子在自身被庄子拉入了同样的逻辑怪圈后便忽视了我上面所说的这一点,错过了“一击致命”的机会,而是深陷逻辑怪圈,没有反驳庄子,从这点来看,惠子也不是胜者。
因此,千年以来,主流思想所说的庄子是“濠梁之辩”的胜者其实并不是正确的,因为从根本上,庄子其实早已陷入了逻辑悖论中,同时惠子也有对其“一击致命”的机会,虽然惠子错失了这个机会,但是也可以说明庄子的论点根本站不住脚跟。但是与此同时,庄子也以自己出色的诡辩之术使惠子也深陷逻辑怪圈,绕晕了惠子,避免了惠子抓住那个机会,将辩论拉回了最初的起点。所以,严格来说,这场辩论其实压根没有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