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说,看《*帝内经》觉得杂乱无章,看不懂!也理不清头绪!不知道应该从哪下手!这跟古人和今人的学习习惯不同有关,也跟成书和后来的遗失又重新编撰有关!不过有很多学者对于学习*帝内经给出过很多学习的方法和建议,比如李东垣先生,在他写的《内经博议》一书中,就将内经素问篇分成了“天道部”“人道部”和“述病部”三个部分来讲解,当代的中医普及者倪海厦先生,也专门整理了“天人纪”来帮助我们学习内经!
我个人给出的一点小建议是:内经素问篇,共分成了81篇!其中署名大论的有9篇!古人述事喜欢简洁,所以我们学习也要领会提纲挈领的要义!先构建一个理论框架,再去丰满血肉,就如同绘画或者雕刻一样,心中先有全貌下笔下刀才会有神!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也讲到,初解牛,眼中有全牛,再之,眼中无全牛,久之,心中有全牛。以刀之无厚,入罅隙之有间,遂游刃有余!学内经也是如此吧!先构建框架,而后逐步研究填满每一个部分,最后联系起来,心有全牛,就能游刃有余了!
今天把九个大论的核心内容,每一大论,截选其中的一段,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篇大论是,位于内经第二章,紧跟在开篇的之后,可知它的重要性!
原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四气调神大论。
当看了这一段,就知道,内经并不是以治病为导向的医学经典,而是以建立科学健康的观念,自我约束修行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从而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才是内经的最高体现!所以,上医治国,中医治人,等到去治病已经是下下乘不得已而为之的了!
第二个大论,叫
原文: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看到这一段,就该明白中医是以气和味来补形和精的!也就是说,中医主要调理身体的理论主要是气和味,跟现代医学营养学讲的元素论并不相通!而其核心理论是阴阳五行之用。其高者,其下者,为上下之别,中满者居中路,有邪者,其有实于内和在皮者,为表里,这是阴阳五行的上下表里中的定位分析,而气血虚实平,是状态阴阳五行定位分析法,所以古人说,不懂阴阳难成医。
第三个大论是
原文: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天元纪大论。
这一论是讲解演化天地的阴阳五行要义和阴阳转化,五行派生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象征!能把这段看懂,基本也就不会再把阴阳五行困于局限的物质表述中,就会懂的阴阳无所不容,五行无所不在的道理!
第四个是,我们截取的这一段是关于六气的表述。五运六气实为一气的不同表述而已。
原文: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定其位,言其见也。
帝曰:何谓下?
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五行运大论
所谓在天为五运,落地化六气,六气转五行,演化生长化收藏之四季变迁!这是一个动态的自然模拟。而六气图一气流转,四季变迁,推动流年,不仅仅医家在用,山医命相卜,农林牧副渔,百业百行都在用。大多数人都是不知不觉罢了。所以圣人说:道不远人,百姓日用而不知!
第五个是
原文: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六微旨大论
读懂这一段,对于未来学习病理和传变会非常有好处。与前面的阴阳应向呼应,有高下则有升降,有表里则有出入。出入升降,对应表里高下,正是调节偏性,把我平衡的关键!识此间奥妙,成医可期!
第六个是
原文:岐伯曰:德化者气之祥,*令者气之章,变易者复之纪,灾眚者伤之始,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
帝曰:善。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气交变大论
气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随地都在根据情况发生着改变,这就是易为变化之道的体现!所以古人说: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善于从表象中发现特点和规律,推测出事物发展的轨迹,这个能力医家要用,天文学家,侦探也一样在用!医家看病不可固执于一,如同为*者不可泥古不化一样。所以孔子的克己复礼不可能成功,只在思想中形成了一个乌托邦,而与时俱进才是社会发展的优先态度!治病与治国其实同样的道理!这也是古人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原由!
第七个是
原文: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
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五常*大论
变中有序,变不是乱变,而是有一定的规则和轨迹,这是宇宙的真相。所以在气交变之后,内经给我们展示了气在交变得同时,会有常规的方向,应于人体与自然,温凉寒热中为常*!而适应温凉寒热,根据温凉寒热调节中和,使气血平和,即为健康之道!
而温热凉寒之四性,应天则为春夏秋冬,应地则为东南西北!此谓常,失常则病!
第八个是
原文:帝曰:至哉圣人之道!天地大化,运行之节,临御之纪,阴阳之*,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六元正纪大论。这一段提醒您这是非常重要的学问,明天地大化,运行节律,灾难防御之道,春种秋收之时令,可以成为圣人了。
所以周总理给我们做的二十四节气歌,可以帮助我们顺天时,做农耕,明天气,定行程,可谓圣人之作。
而现在很多年轻人时令不分,五谷不识,真是有点愧对先祖啊。
最后一个大论是
原文: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
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濇,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至真要大论
这一篇大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才叫至真要!讲了人体,疾病,药方,脉法等很多内容,这个需要您去找原文认真去阅读了。
本文截选了几句九个大论的内容,只是为了给您展示一点*帝内经的神奇奥秘。
我不卖书,只是在学习,一样多认识一些学习内经的人,可以共同讨论研究,一起增进学业,增长知识,提高修养,同时掌握一点点获得健康的方法,就功德无量了!
欢迎您在下方留言讨论,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如果觉得我写的还可以,记得点个赞,鼓励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