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出自《庄子·外篇》,属于杂记体裁。全文十五个章节,意义没有关联。「天地」指的就是天和地。因开篇「天地虽大,其化均也……」,遂以此为题目。
出自《天地》的成语很多,有华封三祝、变容失色、神乎其神、大惑不解、鹑居彀食、二缶钟惑、独弦哀歌等。
本文选取《天地》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
天地虽然广大,演化却是均衡的;
万物虽然繁多,条理却是一致的。
点评:「治」有人认为是通假字,通「始」。若按「始」字解,第二句的意思是「万物始于一」。
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远古的君主治理天下,
采用无为而治的办法,
就是所谓的顺应自然。
点评:「无为」即无为而治、以德化民的意思。「天德」即体现天地的自然理法。
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
通达于天的是道;
顺适于地的是德;
行于万物的是义;
上位者治理人民,
就是要各任其事;
才能有所专精后,
就可以称为技艺。
点评:庄子认为才能统属于事,事则统属于义,义统属于德,德统属于道,道统属于天。
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
不将获取的举世利益据为己有,
不去称王于天下而使自己彰显。
点评:庄子笔下的君子形象。君子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认为「显则明(炫耀)。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深而又深却能生化万物,
玄而又玄却能变化精气。
点评:语出老子「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宇宙的始源是无的,也没有名称;
它呈现混一的状态,也没有形体。
点评:「泰初」也写作「太初」。唐朝著名学者成玄英曾言「元气始萌,谓之太初。」造化之始,所有者就是「无」。
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
万物得道而生,便是德。
无形体时却有阴阳之分,
犹且流行无间称之为命。
点评:「无间」就是浑然一体,不能分割的意思。「命」即万物先天存在的条件。庄子把有机的、无间的先天存在条件称之为「命」。
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动静中便产生了物,万物各具样态,称为形;
形体保有精神,演化出各自的轨则,称为性。
点评:「留」就是静的意思。阳动阴静,然后万物生。「物成生理」即万物生成后,便具有了物相。
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
三个人如果同行。
若有一个人迷惑,
还是能够到达的。
因为迷惑的人少。
要是两个人迷惑,
就会徒劳而不到,
因为迷惑的人多。
点评:庄子认为不知道自己迷惑,就是大迷惑。三个人一起前往目的地,若有两人是大迷惑,则不能到达。
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高雅的谈吐不会停留在众人的心里,
而至理名言也不会从众人口中说出;
这是因为流俗的言谈占据了优势啊。
点评:庄子认为就像高雅的曲子不容易被人们接受一样,至理名言也很难深入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