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濠梁之辩庄子超越现实与逻辑层面的思考
TUhjnbcbe - 2023/9/16 19:02:00
治疗白癜风的大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原文):

庄子〈秋水〉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在著名的濠梁之辩中,惠施的观点是,人只能自知,不能他知,而庄子的观点则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

超越诸子百家的庄子

在思想上,庄子认为,人必须自觉人的存在,是和无限时空中大自然的有机运作,息息相关的。人必须要用自然来关察「一切」。自然象是一个混沌,人也要像一个混沌。换句话说:人不要从他人而画出自己,不要从自然而画出人,不要从无价值而画出有价值,不要从过去和未来画出现在,不要从死亡画出生存,不要从无限画出有限。这样才能超越束缚而得到自由。这就是庄子哲学最不同于诸子百家的地方。庄子的哲学是自由的哲学。是把生命放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去体验的哲学。

惠子在《艺文志》之内被列为名家,虽然他没有俱备一个完整体系的著作,可是惠施可以说被尊为中国逻辑学派之一的大宗师。要了解惠子,就先要了解什么叫做名家。「名家」这一个名词是汉代区分学术类别上的一个表现,而且这个学派和儒家、墨家、法家等家各以其学派的实体存在着,各有其理论的依据,可是在本质上却是有差异的。而在先秦的名家当中,比较著名的有惠施、公孙龙、邓析等人。有些人认为名家可说是中国的逻辑学派,其中惠施、公孙龙更是以诡辩为他们探究的中心。

由濠梁之辩可知庄子不但主张「物我为一」,且认为人「通万物」,故齐物论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所谓「通万物」,是指「物化」的极致。如果没有做到「物化」,就无法「通万物」。「物化」是指自己与某物没有任何差别,而「通万物」,则是自己本身与万物已融为一体了。必须与万物融为一体,才能合于自然的妙道,而「物化」不过是其中必经的步骤而已。

庄子主张化除二元相对的关系,去除相对关系的分别与比较,故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无论是大与小、贵与贱、是与非、彼与我都可以呈现浑然为一体的状态,进入无分别可言的境界。所以庄子只要站在桥上,就可以知道濠梁之下出游从容的鱼之乐。由此可知,庄子他超越了二元对待的关系,将人与鱼、物与我之间那种相对的关系,化为乌有的对待,因此而达到了人鱼如一、物我无间的「无待」化境。庄子「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浑化对待为「无待」。庄子止息了「分别之知」的运作,进入了心灵结构的上层。

为什么庄子可以感觉得到鱼乐,而惠子却不行呢?

这是因为他们心灵上的境界的不同的缘故,所以庄子得以进入无待之境,并且深切的体悟鱼乐,惠子受到了「分别之知」的主导,区隔了人与鱼,将物与我分为相对的两边,也就是说他是处于二元对待的关系之中,因此可说是他们二人的心灵上的境界有所不同。另一个原因是「直觉」。庄子混同人和鱼、物与我的心灵,即是依「不落两边,无所对待」的中道所建立的「无待之心」,「无待之心」空灵而不执着,使他得以「直觉」感知鱼之乐。观看庄子所说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句话即知:「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我知之濠上也」。

在此,我们看不到任何有关于「分别之知」的分析思辨,而是很单纯且直觉地感受到鱼的快乐。也就是说庄子是以「无待之心」的直觉而知鱼之乐,这个自然不是「分别之知」所能到达的境界,所以惠子没有办法感受到鱼之乐。说出「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的庄子,其精神是处于不被任何对待关系牵系的绝对自由之境。

正是一种「精神自适自得,一无拘系羁绊」的逍遥。在庄子逍遥的世界中,他不能忍受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是非对错,及其对认知的局限。庄子知道,知识和文字所能表达的,是有差距的,所以庄子希望做到得鱼忘荃,得意忘言,得道忘知的功夫。人的生命有无限的可能性,他对于一切的可能性予以尊重,庄子对于自由与认知的坚持,最终的目的就是在于解放人的思维,思维的自由,也只有在人的精神获得解放之后,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也只有此时人的意志才能自在的翱翔于认知的天空。

在自然万物中寻道的庄子

庄子的思想有其特别的地方。他的基本立场在于在大自然万物之中来追寻道。首先,要把各种外在有形的限制排除,例如:空间、时间、生死、义利,第二步就要设法回归内在,因为一个人一生中所接触到的苦乐,都是由他的自我所造成,也是自我在感受这些苦乐的,为了回归内在,庄子提出了三个步骤:第一,要弄清楚什么叫做知,第二,从知回到心,第三,提升到天人合一。

所以,道家思想在发展到庄子的时候,就是要化解外在的限制,回到内心思考一下,从人的知,回到人的心,把人的精神状态掌握住,让它不受外界的干扰,然后向上提升。提升到最后就可以跟宇宙化而为一。

「一朵花可以看到天堂,一粒沙可以看到世界」,在庄子「万物通」与万物心境交融的情况之下,用这一句话来形容最适合不过了!庄子主张鱼在水里面完全忘记自己是鱼,完全忘记自己跟外物有什么差别,在里面悠游自在,我们人应该也要像鱼一般忘记自己和外物,这样,才能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才能够和鱼一样的快乐。

总之,庄子在道与物上面,总是重视要「合一」,道与物是生存在一起的,庄子把握住个体的生命,认为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万物的内部都有道的存在,所以世间万物都是道的一体。并且它任顺时空浑然一体,最后从心以适道。所以庄子打破了物我之间相对的观念,然后「还归自体」,也就是说他打破了相对之后,并非使自己独树一帜,不然的话,这样又会产生了另一种的相对。真正的绝对存之于相对中,真正的打破相对,乃是还他一个绝对。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给后人的启示

庄子与惠子这一场重要的辩论带给了后人很重要的启示,而这些启示并不是在探讨谁胜谁负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惠子的辩论是采逻辑的方式,推理严密。而庄子的辩论是以他从大自然获得的智慧基础,加上他的修持功夫所产生的特殊能力,与万物相体悟,来回答惠子的问题的。

追根究底,为何庄子与惠子会有这一场垂名千古的辩论呢?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的中心思想的不同,这个差异导致庄子很直觉得表示鱼是快乐的,当万物和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对他来说这个世界就已经没有物我的差别了,因此庄子可以说是感性的。惠子带有逻辑学家理性,他不相信物我是没有差别的。既然他们的立足点很背后的思想理论截然不同,那么我们就无法去判定谁胜谁负的,因为那是没有意义的。而值得我们去细细体味的,是他们的精神和他们的价值观。

领悟人生的“妙智慧”(即《六祖坛经》里的“见性”)与罗辑演绎推理或归纳所得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思量即不中用”一有“思量”(思考推理)就落入文字符号的名相与对待中,是为“理障”依照五祖弘忍大师评断“仍未见性”,所谓“妙智慧”有如当头棒喝而又灵光乍现、剎那领悟,豁然开悟而又无有滞碍。惠子学富五车知识渊博,但却只是“知识”而已。庄子则更上一层楼,已经有了《六祖坛经》所说的“见性”的境界(妙智慧)了。所以后世自然会给庄子更高的评价。

相关文章:

庄子「与物为春」,人生还有“寒冬”吗?

当你迷惘时,哲学家庄子的8则寓言,或许可以得到答案

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有多伟大?

1
查看完整版本: 濠梁之辩庄子超越现实与逻辑层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