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内卷加剧,“躺平”一词突然就火了起来,很多年轻人的想法也开始发生巨大转变:买不起房就干脆不买了,害怕婚姻干脆就不结婚了,工作不顺心干脆辞职算了……
其实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开始呼吁“躺平”了。楚王曾请庄子去做官,庄子问来臣:“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和竹匣子将它包好,珍藏在宗庙里。你说这神龟是愿意为谋求荣耀而死呢?还是愿意在烂泥中拖着尾巴活着?”
庄子说:“吾将曳尾于涂中”。说自己宁愿在烂泥中活着,这可不就是躺平鼻祖嘛!
北大古典文学学者陈可抒评注的《人间逍遥游》中,以庄子所著的《庄子·内篇》为底本,从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注解,并且结合当下时代的实际进行了扩充,让经典典籍的精髓能够在当下社会得以契合和运用。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多张嵌套结构表,清晰地将原本复杂难懂的文本主旨提炼展示出来,让读者看到庄子《内篇》清晰的解构与行文和思想逻辑。
要说庄子的躺平,其实跟我们现代人的躺平在本质上不太一样,他并非因为生活压力山大而躺平,而是因为已经勘破了这个世界,站在更高的维度审视这个世界。
1、生命的质量不在于活多久
从庄子宁愿在烂泥中爬行,也不愿为荣誉而死可以看出,庄子对于生命的珍视。在《养生主》一篇中,庄子认为,人应该逐步回归本真的状态,顺应自然,即便有人天生身体不健全,也不必因此自卑纠结。
庄子告知世人:一个人的生命质量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厚度。
《逍遥游》开篇从鲲到鹏的变化,其实讲得是一个人格局的变化,从高度、宽度和广度不断进行拓展。小也可以是大,在于自己能否巧妙转换。
当一个人习惯向内追索,